齐帆齐微课
文|三号老钮
我们现在住的地方非常好,生活方便,走出门过了马路没多远就是一条小吃街。
小吃街里有很多美食,麻辣烫,烧鸡,羊肉串,臭豆腐,凉面皮,馄饨……
一条小吃街里怎么可能少得了烧饼呢。这条小吃街有好几个烧饼摊,就是那种油酥烧饼,长长的,有很多层,外皮很脆,一咬就掉渣,上面还撒了香喷喷的芝麻。
买一个烧饼,拿出手机,扫码付钱,付款之后给老板看一下。有的老板开通了语音提示,不看也没关系,那边会听到“叮咚”一声,告诉老板到账了。
老板把烧饼装在纸袋里,我拿过来咬一口,又香又酥。
油酥烧饼很好吃,不过我还是喜欢吃那种老式烧饼。不是用现在的这种烤炉烤出来的,而是用那种大圆桶炉子烤出来的,没有那么多油,烧饼很厚,有嚼劲。
我上小学的时候,可喜欢吃老式烧饼了。
那时候物质还比较欠缺,烧饼也不是经常吃。老式烧饼给我只能吃馒头和米饭的童年增加了香甜的味道,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们家大院对面有一个烧饼炉子,那时候卖吃的东西的还很少,那一片只有那一个烧饼炉子。
我们大院的人、对面大院的人、前面庄子里的人、旁边化工厂的工人,都从这里买烧饼,他家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每天烧饼炉子跟前都围了一大群人。
烤好的烧饼被老板用大夹子夹出来放在炉子边上,一个个摆好,再盖上一块布。热气透过布蒸腾起来,把布揭开,香气扑鼻而来,让人直咽口水。
之所以那么多人买烧饼,还是因为那时候供小于求,买的多,卖的少。人们手里开始有一点钱了,想换换口味,可是卖家太少,就造成了几十人围着一个烧饼炉子的情况。
现在有时候也能看到有些店家前面排了长队,我不知道是不是东西真的特别好吃,格外吸引人。在我看来,它们都比不过那时候烧饼炉子的那股热火劲儿。
他家的烧饼有油盐的、白糖的、豆沙的,油盐烧饼跟父亲做的油盐卷差不多,没有什么吃头,白糖的就显得过于单调而且太甜。
我最爱吃的是豆沙烧饼,五分钱一个。
有一天放学回家路上,我闻到了烧饼的香味。因为中午吃的米饭和豆芽早已消化得无影无踪,我太饿了,就回家央求母亲买豆沙烧饼吃。
母亲说,想吃就自己去买,要么就别吃。
我太想吃豆沙烧饼了,就拿了母亲给我的五分钱去买烧饼。
买烧饼的人可真多,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去。
烧饼炉子很高,那时候我才上一年级,大人把手伸出去就能把钱给老板了,我得把手高高举起来才能把钱递过去。
要是像现在这样手机扫码付款多方便,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了。
好多只手伸在我的头顶,都在递给老板钱,我仰起头看到老板把我手里的五分钱拿去了。
我一心等着吃到好吃的烧饼,可是等了又等,别人的烧饼都拿走了,老板就是不给我烧饼。
我找老板要烧饼,老板让我给钱,我说我给过钱了,老板说没有。
没买到烧饼,钱也没了。我低着头,拖着脚走回家。母亲看我空着手回家,问我烧饼呢,我说人家收了钱,不给我烧饼。
母亲一听可生气了,拉着我就去找老板理论。老板说没有见到我的钱,母亲说,她把钱给我了,她的孩子不会说谎的,我说钱给了老板,就是给了老板。母亲说完就拍我的头,让我说话。
争论了半天,老板也不承认拿了我的钱,母亲坚决不同意老板的说法。
我们大院门口总是坐很多人聊天,他们对老板说,我是个老实的孩子,不是不给钱说给钱的人。
有那么多人帮我说话,老板最终给了我一个烧饼。
回家之后,母亲教训我,说我连烧饼都买不好,又告诉我以后要等到拿到东西再给钱。后来我就养成了习惯,买东西的时候,先拿货再给钱。
那天的烧饼我吃得一点滋味都没有,要是现在哪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手机扫码之后,还有付款凭据,如果老板说我没有给钱,我把手机打开就能看得到。可是那时候毕竟不是现在,什么都是慢慢发展的。就像老式烧饼被油酥烧饼取代一样,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那个烧饼炉子繁荣了没有多长时间,粮站门口又出现了一个烧饼炉子。我就不在对面买烧饼了,都是到粮站的烧饼炉子去买。
再后来卖饭的渐渐多了起来,有卖馄饨的,还有卖面条的,尤其是后来出现了油酥烧饼,相比之下,老式烧饼显得干巴巴的,吃它的人越来越少,老式烧饼就逐渐消失了。
时光总会让一些东西成为过去,有些就随风而逝,有些却永远记在心里。老式烧饼虽然很少能看到,不过它的香味让人难以忘记。
齐帆齐第六期28天写作营第7篇,1675字,共计1032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