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宝
很早之前,大boss找我谈过话,内容无非是关心我现阶段的工作情况。有趣的是,他问了我一个问题:“ 辛宝,你性格内向吗?好像你的上司和同事对你的印象都是沉默寡言,是不是性格内向?还是说工作上遇到什么问题,不敢说出来?” 这个问题,好笑得很。做我这个行业的,还可以性格内向吗?做我这个职位的,除了一些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大会小会结合私聊地跟工作对象进行沟通,还可以沉默寡言吗?
可是,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在上司跟同事的印象里,我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白岩松在他的著作《你幸福了吗?》里面提到一段话:“当年轻人不再拥有争论或争吵的环境时,也就会失去或推迟按他们想法改变世界的机会;而不年轻的人们,失去来自不同意见的冲击,也往往会使自己更早走上错误不断的路程。这中间,没人是赢家,太和谐是最大的不和谐。我们都愿意在梦想中写入民主、自由、平等这样的大词,然而,有时,它必须先从办公室里慢慢做起。” 我很惭愧,即使我认真地研读了白岩松老师的著作,也认可了他的观点,但是,在真实的职场生活中,我还是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比如今天上午我写的一篇文章一样:领导你瞎啊:衣服干净跟办公室杂乱有什么关系吗?当时,他手中的那把长柄格子雨伞离我的衣服只有不到0.01公分,但是我没有使用任何言语去回答,只是向后退一步,拉开彼此的距离,最后点头称是。难道我没有情绪吗?难道我没有想法吗?可是,我更明白的是,那个人说出来的不是话语,而是权利。(“话语即权力”摘自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我不会傻到用鸡蛋去跟石头硬碰,因为,我在他的眼里,就只是一颗“鸡蛋”。
可是,有时候,我也说话的,在同事面前说,在领导面前也说。2014年的总结报告大会,我被钦点为代表发言。我准备了好久,终于在临上场的前1个小时,突发的灵感让我推翻了之前的完稿,我就讲这个内容。然后,只是草草地列了一个提纲,上台,发言。后来的反馈告诉我,我做到了。我的发言征服了以口才自负的大boss,但同时,也给我带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我的上司认为我是有城府地在进行自我推销。
说不开心是假的,谁愿意在大会上出糗啊?能完成发言任务总是比被吐槽来得好吧。说开心也不完全是真的,谁愿意用10分钟不到的讲话为自己树立了职场中的一些潜在的敌人,即使是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假想敌。
听众似乎忘了,我是说话了,但我是按照上面的要求说的话的。用王小波老师的观点就是:我的这篇工作总结,是被上级领导征收赋税之后的总结。(原文:你不信我从未在会议上“表过态”,也没写过批判稿。这种怀疑是对的:因为我既不能证明自己是哑巴,也不能证明自己不会鞋子,所以这两件事我都是干过的。但是照我的标准,那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
我在大学专门学习过演讲口才的课程,我在校园宣讲会的活动中获得了前辈的认可,我既能专心地聆听别人的生活经验也会花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在每天的工作中大量地讲话又花时间不断地去修改我的口语表达,在我的内心深处每天都有好多好多种东西要表达。
但是,在办公室的时候,我更多是选择了沉默。其实,不只是我,身边很多同事也是这个选择。在每个月的例会上,领导会在会议的尾声,象征性地问一句:" 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的?有没有什么问题要讨论的?” 坐着的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笑不答。随着会议解散,我们才从记录本上解放出来,发出声音。
至于沉默的理由,很是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引用自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
PS:(突然事情去处理,所以码字的时间晚了,但我还是把今天想表达的表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