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73: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没有边界的能力根本不能称之为能力。
——《穷查理宝典》
听到这个概念时,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重。遇到能启发人的话也是缘分。凡事有两极,能力圈的边界我暂且认知为“最大能力范围”,那么它的另一头,就是没有能力或者刚开始发展这些能力苗苗的时候。
我首先要分享的是我头脑里第一个闪现的图。如下。
原本我们是生活在家长老师传授的生活画卷里的,如同身处中间最小的安全的圆里,好好学习长大就能报效祖国。然后到了当时荣誉直径“”考上大学“”,突然自由无边,人人不同,世界很大,就在眼前,却大到白茫茫看不清楚;到了职场更是无一可参考。这时的我们就仿佛各自跨出了认知弧,走在了社会大熔炉里,孤身奋战在连父母都不熟悉的“未来”。摔在哪里都不知道的时候,是最彷徨无助的阶段。
突破了这个阶段,我们为人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开始懂得孝和道,修身齐家治"事业“。仿佛暂时又置身一个比较清晰的大圆里。
随着孩子的长大,为了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而不是被我们的天花板局限住,又必须痛下决心,开疆扩土。。。。。。 我们人到中年,缩小了步伐,谦卑了心态,不再冒进但是保持更多的好奇。
这幅图的第一个认识是:我们认知的能力是发展中的,到“确有能力“这一步,没有一个标准,它是每个人心中对自己真心接纳的一刻。”这个亦步亦趋的认知过程本身是不完美的,跌宕起伏的。别人眼中的“确有能力”和自己认知的能力,是两回事。
联想起春芸姐姐,别人的日常生活,她可能要走过千山万水才到达,我相信对于她来说,“确有能力”的时刻也并不是“知道自己能力边界”的时候,而是“原来我也可以试试”跨出去的那一步。等于走出了沉睡的自我画下的圆,才发现新的一片天地。
再来看芒格这句话本身传达的涵义,——如果不清楚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其实也不算真正的能力。指向人是有限的,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足的两极才能调和出自己真实的能力。
拿我班主任之路来举例。我做班主任时间也不算长。一开始,我并没有准备好,对自己也不够了解。我只是知道,我还是挺喜欢教语文的,语文有很多可以自我发挥,自由的地方,也因是母语,更容易和孩子们产生连结,更容易出成就感。后来当了班主任,我发现自己焦头烂额,因为它实际上是个管理岗位兼最主要科目的担当。搞人际关系也要占去精力。其实,这个挑战并不小。因为我顶多算一个文艺青年吧。
这几年班主任的经历,其实是在探求能力圈边界的过程,受挫,调整,想办法,再试再调整,最后是放下,做减法,聚焦,转型。
举个例子。我很需要完整的独处的空间,喜欢安静。可是做班主任,最让我难受的是特别难静心。一两年级的语文课设置比例是最多的,加上早操、中午、午会课、还不算应付突发事件沟通家长,大约每天已经是6节课时。而实际上,全天一共最多也就设置了7节课。也就是我的工作时间几乎是全覆盖,且被切碎成碎片。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我一度迷失了自己。
1、我发现自己的局限之一,是敏感,情绪化。看自己孩子畏惧作业,哭哭啼啼一阵厌烦和沮丧。我曾经也腹诽过,希望别人改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当然这不可能。好在熬过一个学期,我女儿也适应了,字也好看起来了,我慢慢发觉无论哪一种教法,做法,孩子都可能有她自己适应的本领,无须过于担心。所以我也从女儿身上学到了耐心首先来自于对生命的信任。
当我耐心有限,我就承认这个局限,和女儿聊我的烦心教务,听听她的奇特见解。而她的情绪和困难则指引着我调整我们班级的相应安排。 好像工作和生活之间也有可以连结之处了。 她曾经是我情绪化的刺激来源,也是促进我放下比较,进而情绪成熟不可缺少的一个功臣。
2、我以前也抱怨工作量超负荷,压力大,又要大部分时间独自带女儿,老教师都没有累成我这样的。我为了自保,开始重视身体-----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边界“你是否能和身体和睦相处”。武志红说过,身体知道该怎么办,它指引我去往心理学方向同步调理。再后来跟随小图啊,运动群啊,慢慢身体也相对稳定了。
3、我发现我的课时的确很多,但这个安排权利全在我自己。也就是我自己还没有特别好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慢慢的,我做了减法和分工。
@1我把快乐活动日的课时,分给了家委分担一部分。大家都喜欢这个机会和平台。
@2上课累了,就安排小老师主持一些力所能及的环节,满足积极分子荣誉感和玩过家家的需要,也放过自己。
@3雨天放动画会内疚不安,就放一些我自己也喜欢的对孩子也有意义的节目调剂。每周三安排阅览室阅读课,我终于也可以静心看书了。
4、深层里,累主要是因为我的理念和传统应试结合得不够顺畅,内在有自我否定和怀疑在消耗自己,而本以为的学生两极分化等等是其次的,是外在显化。当我觉察我不喜欢那个向应试靠拢又僵硬的自己,而且不够擅长把它坚持到底,没有心流涌动的上课,我自己肯定也很灰色,学生也提不起真实的兴趣。游戏从一年级开始越来越少,任务和心情却越来越重了。所以我的能力圈边界又觉察到了一个:传统应试经验不够。而我认可和研究的方向是游戏力和仪式感满满的活动体验课,从那次微弱的觉察浮现,我开始恢复一些卡片游戏来复习,又借鉴了家庭美德读书活动,还把儿童心理学以体验活动的形式融入应试写作,融入课堂……效果果然很好。至少一个超级无神混日子的娃娃开始活过来了,还赢得了一张老师专属生字卡片。
我想,真的是我错了,也是我对了,上课一定需要乐趣。不仅是他们,我也需要。多样的游戏形式才可以达到学生吸收最大化的效果,而我自己也将因他们的朝气和反馈变得有活力。
这就是我要明确的能力边界:若要更快乐和智慧一些,还在学习的路上,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