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 阴有阵雨 周六
世界读书日,我看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这是我看的第三遍。
前两遍看的是电子书,并且还做了很多笔记。但依然不过瘾,去年还是去购书中心买了纸质版,空闲的时候,放在随时可以拿到的地方,手握一支铅笔,可以在书本上写写画画,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太喜欢苏东坡了。
他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如果是普通人,面对一个接一个的磨难,估计都会愁得白了头。
苏东坡不会,尽管他也有惶惑的时候,但面对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他不仅能够坦然面对,还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比如他被流放到海南岛,这个如今的旅游胜地,在当年可是极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酷热之地。
苏东坡踏上那片人烟稀少的酷热之地,他说: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你看,此时的苏东坡,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看到海南岛唯一的好处,这恐怕也只有他,才能够做到。
我们认识苏东坡,皆因他脍炙人口的豪放诗词。犹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家喻户晓。
但是,当你阅读《苏东坡传》时,会惊讶地发现,上苍似乎对苏东坡特别地偏爱。
他不仅在诗文方面傲视群雄(欧阳修在苏东坡年轻的时候,看过他写的文章之后感叹,30年后,没人会记得他欧阳修,但一定会记得苏东坡),更是一位全才。
他会烹饪,教会当地百姓怎样烹调猪肉最好吃,于是有了著名的“东坡肉”;
在岭南一带,还特别发明了一种尖锥形的帽子,适合当地的百姓戴在头上,既遮雨又避阳;
在杭州的时候,为了治理西湖,还修筑了名扬后世的“苏堤”,进而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饥饿的时候,他还在杂记中写食阳光止饿的办法;
为了拯救更多百姓的生命,建立公立医院,让老百姓能够用最少的钱,治好自己多年的顽疾;
流放到各地,他不愿意偏守一隅,怨天尤人,而是走出去,和各色人等交往,从不摆架子。
苏东坡有一次对他弟弟子由说:
“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这就是苏东坡,一个乐观、积极、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所以,当他晚年北归常州家园时,作者这样写道--
他万劫回来的消息立即引起了轰动,沿路在运河两岸,老百姓表示发乎真诚的欢迎。他体力较佳,已然能在船里坐起,头戴小帽,身着长袍,在炎热的夏天,两臂外露。他转身向船上别的人说:“这样欢迎,折杀人也!”
怎么会折杀人呢,苏东坡先生,这可是老百姓们发自内心对您的崇敬,不是任何地位、官阶和金钱能够相媲美的。
虽然这本书我已经读完第三遍,但扔感意犹未尽。我打算还要读第四遍、第五遍乃至无数遍。
因为,苏东坡这样的乐观豁达之人,这样的才华横溢之人,这样的悲天悯人之人,古今中外,恐怕也只此一人而已。
我要再一次细细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