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过旁边人才知道,我才是和家人聊的最少的那个人。
室友玲几乎每天和家人通电话,弟弟的座位调到了前排,妈妈晚上做了红烧肉,爸爸今天又喝酒了,外公的百花蜜开采了……她对家里的事情无不知晓。对于他们谈话的内容,我很是惊讶。
我:为什么你家连你弟弟换了座位这种小事也会说?
玲:很正常呀,我妈想听听我的意见,换座位对我弟弟的学习有没有影响,我也是从高中过来的。
我:你们平时通电话都是聊这种的吗?
玲:差不多吧,什么都聊。
我有每天都写日记的习惯,但是,我没有每天和家人分享的习惯。翻阅通话记录,距离上一次和爸妈通电话有十几天了,和哥哥通电话的记录都已经找不到了。
报喜不报忧,过滤了多少和家人聊天的机会。
从小被贴上“乖乖女”“好学生”标签的我,从来都不敢打破这一个个虚伪无用的标签。四级没过,科目二挂了,晚上喝室友喝了酒,早上没吃早饭饿出了胃病……这一切我都归咎于“忧”,只有坏小孩才会发生的事情,一定是不能告诉家里人的。他们并不知道,我在大学并不优秀,我不再是那个每个月都会拿一张奖状回家的小孩。“喜”从何来,参加竞猜,得了一个名次,这个消息足够稳定我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通电话,成为了一种形式和工作。
到了时间,我该和家人通电话了。渐渐的,我会在一个早晨,或是一个傍晚,和爸妈,爷爷,外婆通电话,耗时不会超过半个小时,电话结束,我感觉自己又做完了一件事情。开始我觉得,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家人,在现在自己的生活里成为了局外人,没有什么太多共同语言。
让家人真正了解自己,才能让他们真正的安心。妈妈曾经和我说,半个月都不知道你的消息,感觉我们都疏远了呢。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看我,从她急促闪过的眼神中,我知道,她有点紧张。疏远?妈妈说的这个词,是不是就是这两三年来,我一直说不出的感受。
通电话并不是疏远的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