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里所倡导的写作,我一直在进行。但感觉没有什么大的进展或突破,感觉一部分孩子越来越有点敷衍,没有新意,写的也不够具体。总之感觉到了何捷老师所说的那种程度:傻傻地写。曾经也想到过放弃,可心里似乎还坚信,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厚积一定能薄发。也许有点死心眼吧。
但本周的一件事却坚定了我的信心。王佳莹的《中奖风波》在《幽默小读者》发表了。这是在四月份网课期间带领孩子进行的投稿,一直以为没有被选用,也就渐渐遗忘。后来路主任告诉我教务处有我一封信,我以为就是一般的推销什么的。拿到后,摸着感觉还挺厚,打开一看,两本杂志。快速翻阅,还真是学生的作品发表了。这是第一次。竟然有学生的作品变成了铅字。当我告诉她后,她真是蹦了起来,这也是她第一次。有的同学还说,王佳莹快成了作家了!后来我一询问,还真是有稿费,大概20元钱,虽然不多,但也是她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也是我继续鼓励孩子写作的好契机。与此同时,我们班三个同学的文章在校级比赛中都获得了一等奖。我把这两个消息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们感受到写作的好处。我趁热打铁,号召孩子们给白塔文学投稿,整体完成水平较以前有进步,但离投稿还是有一大截,于是我锁定几个比较不错的同学,叮嘱他们利用周六周日完成。果然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我稍作修改,整理了五篇投稿文章。能不能选用不重要了,孩子的热情被扇起来了。
接下来呢?
周五,连姐和几个老师进行了交流。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她把她的做法,给大家进行分享。她是先写后改。没有进行单元学习前,先把本单元的习作让孩子先完成,这是对学生学情的一个分析,也是教学的起点。然后利用大单元备课,上课,一课找准一个和写作有关的训练点,比如说白鹭重点强调从外形方面写,学完后,让孩子用这种方法改自己的文章。一个单元下来,孩子就会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自己的心爱之物。她还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孩子对心爱之物的外形写不好时,她就停下来,进行实物观察,完成文章。试想,这样的引导孩子怎么会不进步?她设置了“童年博物馆”这一真实的情境,引导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在她眼里,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啊!这是新课标的精髓所在。
看来我真的不能在傻傻地,笨笨地让孩子日复一日的写了,选小点,扎实练。少即是多,小即是大。
下周我就用一周的时间训练孩子们的动作描写。选用以前的课前小剧场,请表演欲强的同学夸张的表演半分钟,让孩子们观察,再完成。
愿我的训练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