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年底工作中,各种检查纷沓而至,各个工作对应的表格也数不胜数,每个工作口都有对应的表格要填,既有重复的填报,也有各个单独的数据上报,每一个都特别紧急 急需马上填写,除了这个,快放寒假了,学生们也抓紧这个机会纷纷就诊,需要调整药物,或平时没有时间来咨询,趁着这个时间来咨询一下,还有各种名目的年底检查,各种资料的准备,并且每年都不一样,所以,工作压力很大,于是,把工作分类一下,开始进行相应的准备。
按照四象限表格的应用,我将工作分为:
紧急但不重要的:现在各种表格,资料的填写,迎检,
重要但不紧急的:我工作计划里对于药品应用的学习
有意思但不重要的:看小说,闲聊,各种APP的浏览等。
有意思也很重要的:关于心理咨询流派的学习,关于常见精神疾病症状的学习,对于各种书籍的阅读,日更。
因为检查工作近在眼前,所以,我目前的安排是
紧急但不重要的工作:在保障日常工作的前提下,每天花费30–40分钟整理资料,好在这不是日常的工作状态,持续几天就结束了,所以,短期加加班是可以接受的。
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工作日每天保证花费20分钟梳理药品相关内容,需要极高的专注力,这个不需要占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间歇可以完成。
有意思但不重要的工作:根据自己的状态调整,但这样的时间每天控制在30分钟内,目前主要安排是在工作2小时后,给自己几分钟休息时间 ,这个时间可以考虑与同事聊聊天,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中午午休时,让自己看20分钟小说或浏览APP来放松,并保证30分钟的睡眠时间。通过设置闹钟来安排。
有意思也很重要的工作:保持足够的专注力来完成,利用和就诊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症状,并详细记录病历,以便于自己需要时可以查阅,同时利用就诊间歇写日更,同时计划好每天看书的节奏和内容,保障在就诊间歇期,有效率的专注的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我感觉带着问题问诊,和带着问题看书效率都很高,所以,要保持这种节奏。
想起有一位小伙伴问我:这个方法好不好用?我当时有一点愣神,我记得刚开始看到这个部分时,觉得很激动 觉得找到一个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但是,实际应用时,感觉一点用也没有!当时,觉得自己的工作不适合这样的方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
我记得当时是在读《精力管理》这本书里面描述了罗杰在工作中的状态,我感觉和我一模一样,精力低下,急躁,消极思想,人际关系缺乏深度,缺乏激情。当时带给我的困境是工作里孤立无援,自己很急躁,工作完不成,天天加班,自己感觉累到不行,但是效率不高,自己不满意,领导不满意,家人也不满意。
后来开始学习如何提高注意力,每天记录三件最重要的事情,刚开始完全不知道要记什么,就把自己每天的日常工作记录下来,完全分不清怎么去辨别。我当时做了三件事。
1、记录下自己当天的工作重点(我自己觉得非做不可,很重要的工作)
2、写下来贴在墙上,完成一项打个✓
3、下班前复盘看看完成情况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个月,我基本没有√,分析原因是把重点太大,没有焦点,而且很多突发状况导致我完不成自己的目标。
后来,逐渐学会如何去细化目标,在细化目标的同时,慢慢体会什么是重要的工作,什么是紧急的工作。什么是重要不紧急的工作,什么是紧急不重要的工作。
就是在这样的记录过程中,逐渐理清了日常工作流程,梳理了自己的工作流程。把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的工作逐渐去除,找到了自己重要的工作。
也就是如此,我慢慢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工作,合理休息。就像《每一天为梦想练习》里说:“别为今天看不见效果着急,就这样坚持下去,三年之后你且看它。”所以,我们也是如此,别为暂时不会而着急,做下去,你且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