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明太祖朱元璋死前,太子朱标已经亡故,于是,他便册立其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后定庙号明惠宗。
朱允炆,可以说是朱元璋所确定的根正苗红的大明社稷的正统。
明成祖朱棣非嫡非长,凭借掌握的武装力量,以臣子之身,起兵对抗朝廷,夺取江山。
按照帝位传承的理念和规则,公平来看朱棣的行为,完全可以说:
他完全就是乱臣贼子。
不过,历史的铁律永远是:
胜者王侯败者贼。
朱棣有实力,当然,他也有不可或缺的幸运;这一次揭竿的结果是,他成功了。
就历史的表象看:
书写历史的笔杆子,是掌握在掌权者手中的。
于是,在成功夺权之后,朱允炆的年号被朱棣消除,帝号被朱棣褫夺,甚至,朱允炆反被朱棣定义为乱贼。
朱棣破坏规则,有样学样。
后来,朱棣的儿子朱高煦,又起兵,要造朱棣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反。
不过,朱高煦没有其父朱棣那么厉害、也没有其父朱棣那么幸运,结果,他造反不成,最终被亲侄朱瞻基活活烧死在铜缸之下。
如若不然,朱高煦的造反,又会成为朱棣对抗朝廷的翻版。
朱瞻基死后,明英宗朱祁镇即位。
朱祁镇宠任宦官、年少轻狂,致使他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生擒,接着失去帝位。
为了江山社稷不致飘摇零落,经大明内廷与外朝合议,朱祁镇被俘后,由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取代其位,登基称帝,是为明代宗。
关于这一段历史,其时的情景,根据史料记述,可大略述之如下: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生俘。
八月十七日,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传到京师。
八月十八日,孙太后(明宣宗孝恭孙皇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
八月二十二日,皇太后下诏,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其时,朱见深未满两岁。
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书朱祁钰,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
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上禀孙太后,希望拥立朱祁钰为帝。
九月初六日,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帝,以明年(公元1450年)为景泰元年。
必须指出的是,朱祁钰虽然已经即帝位,但是,皇太子还是孙太后在朱祁钰即位之前所立的太上皇帝朱祁镇之子朱见深。
再强调一下:
此时,皇帝是朱祁钰;皇太子是朱祁镇之子、朱祁钰之侄朱见深。
这个情况,在当时危急的局势下,可以说是事出有因。
但是,就以往的历史事实来看、就子承父业的传统观念来看、就人类的自私本性来看,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有些怪怪的。
此事,不但大家看起来怪怪的,而且到了后来,还确实因此引发了景泰帝朱祁钰易储废后的事件。
而且,由此引发的易储废后事件,因为过程之中存在破坏秩序、不合礼仪等严重缺失,还成了明代宗朱祁钰的历史污点,成了他被很多人诟病的话头。
(本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