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约几年前就听过这本书,说写的如何好,前几日突然看到,于是便买了来。
这是清朝人沈复写的,很多人对古人写的东西兴致不大,可能也是我时隔这么久才读的原因吧!
书的封皮上写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百度了一下,取自李白作的一篇序。顿时感叹,书的名字起的好。只是六记遗失了两记,剩了四记。作者和李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虽浮生坎坷,却依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这个从作者寄情山水之举和李白那么多对名山大川不减热度的赞美之作就能看出来。
这本书得到了陈寅恪先生等很多大家的一致好评。
说这本书,首要说的是他们的夫妻生活,作者效仿诗经中以描写男女情爱的关雎为开篇的做法,将他与妻子芸的夫妻生活作为六记的第一记。
古人有很多词汇来形容夫妻间的关系,琴瑟和谐,相敬如宾等,下面这些,除了白头到老,用在他俩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芸是一个知书,识礼,聪慧,大度的女子,兼备中华女子的传统美德,但或许也正因为太识礼,对封建礼教不加删减地恪守才导致她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但我想芸最可贵的一点品质就是她懂得理解,尊重自己的丈夫,这在今天依然是一种耀眼的品质。
古有李清照和赵明诚,近有刚刚辞世的杨绛和钱钟书,历史上从来不乏恩爱的夫妻,也不乏恩爱却不能白首到老的夫妻,有的是因为天命,有的是因为人断,但每次看到听到,总难免感叹。
他爱读书,她同他一起品诗,他爱游玩,有机会她便陪他一起,他爱养花,她为他制作独一无二的花盆,贫苦年月,她陪他一起颠沛流离,一起在困苦中过最有情趣的生活,他爱喝酒,她会把自己的首饰典当换取他的酒钱而毫不犹豫,他孝顺,她会吞下公婆的误解,并为了不让公婆迁怒于丈夫而自动选择远离,这样的女子,任凭怎样一个男人都不会不惦念不牵挂一生。
他们有太多生活细节让人羡慕,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除此之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部分古人的生活。如今,房子话题的热度只增不减,为了房子,多少人勤勤恳恳,庸庸碌碌过完大半生,吃点好的吧,贵,穿点好的吧,贵,去旅游吧,贵,读书吧,又不能赚钱有什么用。我说,买房子有什么用?不买能怎么样?有人说,买房子了才能娶媳妇儿,才能有家,才能安心,才会幸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幸福是这样计算的?这不是某个人的错,这可能是这个时代的错。
曾几何时,我为了让学生认真学习,这样告诫他们,古人的生活很简单,几亩薄田,便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若想求得功名,也不需投入太多,私学并不普遍,大多在家自学,既是学生,又是农业劳动力,现如今,你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有了很多的精神追求,所以不努力绝对不行。诸如此类说教。
我相信我说的没错,我也相信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并不代表我认可这些进步的代价。
沈复除了前面和谐的夫妻生活,还花费大量笔墨叙述了他的游记生活,让我看到一个悲情时代,坎坷家庭生活下不屈的儒者形象。
正因为他胸有丘壑,无比热爱大自然,才会在困苦生活中找到排解苦闷的方法,并且很是奏效。今天,我们把旅游看成固定模式,有闲钱,有时间,有路线,有同伴,一切都被精心安排,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我们渴望不可及的梦想。而作者的游玩,有时候没钱,有时候一个人,有时候是突然听说便移步前往,走十里,百里,过荆棘,攀峭壁,从不面露惧色。
确实,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很轻快,仿佛跟随沈复游遍祖国山川,令人赞叹,从前怎么有这么多美景。但遗憾的是今天的人稍微看到一点美景便圈成旅游区,附加昂贵的并不匹配的门票,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我们旅游过的地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大堆日后并不怎么看的照片,如若让你描述,有多少人还记得哪有几棵树呢?
我对一样东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酒。无疑这是一种文化,我虽然不太懂,偶尔也不太赞同,但我选择尊重。没有酒,就没有酒仙李白,没有酒,就没有竹林七贤,没有酒,兴许就没有了赵匡胤的天下。
听说古人的酒大多是粮食酿造,所以度数并不太高。
诗酒趁年华。也许,诗与酒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我想,酒,更是古人的一种情怀。
除了酒,还有友。芸说了一句话,有时候求亲戚不如求朋友。很多时候,朋友可以救你于危难,怪不得我们常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沈复的友,是正常年月一起论诗一起跋涉山水的情谊,也是困苦年月一份差事,几两薄银,几间暂避之所的情谊,愿我们都始终记得那些来过或者还在身边的友。
书的最后这样说,
我,深以为然。
因为我了解了,原来还能这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