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先来回答文芳在这一讲后留下的思考题——来玩一个头脑风暴:说到“身体”,最快在你脑海中蹦出来的三样东西或三个词汇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心脏、思考、自由。
为什么我的答案是这样的呢?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的基本构造都一样,只有心脏跳动才表明你活着,这是最本质的感想。而决定你不同的就是你的心(实际应该是指大脑),心肠好,心肠坏,心眼好,心眼坏,心想事成,心花怒放……这都是在说“心”。
有心,还得有思考(这里更指大脑),你的思考决定你的所有。思考有那么多的视角,那么多的层级,你的思考映射出你的生活态度,你的处事原则,你的人品,你的人生幸福。
当然,作为身体来说,更重要的是自由。一个被禁锢的身体,是极其难受的。想站就站,想坐就坐,想躺就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的状态。
身体的自由可能处于自由的最底层,心是自由的,思考也是自由的,你这个人就是真正自由的。
这就是我理解的“身体的教育学”吗?或者是我认为“身体的教育学”里最重要的部分。
文芳在这一篇分享里,提到两个主题。
第一,关于主题化思考。
他说主题化思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思考力和思维品质的方法。所谓主题化思考,就是找到一个值得持续思考的大问题,也可以称作本质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始终围绕这个主题进行阅读、思考与行动,在思维层面,始终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思维的梳理、整合与提炼。
主题化思考,主题化阅读,主题化写作,主题化教学……都是让人从业余走向专业的重要途径。而一个出色的老师都是必然对某一个方面有长期的研究,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华应龙的化错教学,黄爱华的大问题教学等,无一不是靠长期的研究得来。而我做的,除了目前的写作上有一些主题外,在教学上真没有一个深入研究下去的点。
下周要举行校级学科带头人的课例展示,上完课还要做十分钟的分享。我一直想了好几个主题,比如:差异化教学、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单元整合教学、问题引领教学,但每一个我都在做了一两次后感觉往前走有些困难。其实还是因为自己的研究道行太浅,或者把问题想得简单了一些。
不过,还是需要选择一个持续研究下去。
第二,关于孩子在课堂上身体动的问题。他说教师认为孩子在课堂上乱动就是调皮捣蛋,就应该进行管束。
杜威说,“身体是精力的源泉”,杜威还说,学校中“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常常花大量的时间去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教师的这些管制,让学生没有办法把心思更好地放在教材的学习上。
关于这一点,去过国外学校的老师都有同感:他们的课堂,老师从来不需要去组织教学,不需要整齐划一的口令和动作。甚而至于,他们的教室里有各种各样的椅子,还会有小阁楼,每次上课,选择一个你认为最舒服的姿势进行学习都是可取的。
而在我们的教室里呢?从那一声“上课”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坐如钟,站如松”,“两手平放桌上,两脚平放地上,屁股坐在椅子的前面三分之二处”,一堂课学生就必须保持这样的姿势进行学习。偶尔,坐姿看上去不乖了,老师还得重新整顿一下纪律。很多时候,老师会为这个纪律伤透了心,因为我们都这样认为——身体端正了,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真相是这样的吗?
我只能说未必。
我们更多的将那些“形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用那些“有形”的坐姿,去考量那些“无形”的学习。而我,似乎也是这样的老师。
进入课堂,我们先想的是“学生的坐姿是否养眼”,而不去想“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
只是我们的学生实在多了一些,一个人不安静就会引发另外的不安静,也许让我不爽的是因为课堂上的躁动,而非学生的坐姿。
当我想到这里时,我明白我的根在哪里了。
身体也有教育学?答:有,且有大的教育学。
持续不断的思考加上自由的身心,方能让一个人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这是否是身体的教育学的本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