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主题:《从“心”认识孩子,化解育儿焦虑,疗愈自己!》
案例:凡凡,5虚岁,男孩凡凡妈妈来自北方,嫁到南方小镇,不久生下凡凡。但爸爸妈妈在孩子不满周岁时就开始常因为婆媳问题争吵,妈妈常常对凡凡表达“离婚”“不要你”的想法,但内心又很放不下孩子,不断指责奶奶的强势,爸爸的不作为。
分析:案例中的凡凡在婴儿(0~1岁)无能,无力,无奈阶段,是建立信任感最重要的时期,但是爸爸妈妈因为婆媳问题争吵,妈妈常常说“离婚”“不要你”的想法,导致凡凡不知道该去信任谁,内心缺乏安全感,本来最该去信任,去依赖的人,却一直在说不要自己的话,内心有多恐惧,多害怕妈妈不要自己,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只有夫妻和睦,家庭平衡,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快乐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环境才能造就稳定的心理状态,只有孩子体验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孩子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爱的油罐才会满满的,才会快乐,健康的成长。
1、凡凡出门就要腻在妈妈身边,即使有再好玩的玩具,也不离开妈妈。
分析:因为害怕离开妈妈,怕他一走开,妈妈就真的离开了,不要他了,极度缺乏安全感,就像我们大人一样,如果老公说不要你了,而你却只能依赖他的时候,你只会更加黏着他,怕一放手他就真的不要自己了。
2、在妈妈可见的范围内,凡凡总爱捣蛋。一会打翻水杯,一会发出怪叫。
分析:凡凡在妈妈可见范围内总是捣蛋,其实是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可能平时家里妈妈每天焦虑,心情不好,甚至于把对爸爸,奶奶的怨气都撒在孩子的身上,自然更不可能花时间陪孩子,所以他想通过打翻水杯,发出怪叫来让妈妈注意到自己,觉得这样子起码妈妈短暂时间的注意力是在自己身上的。
3、如果和其他孩子起了冲突,凡凡会抬手就打,妈妈严厉批评,也拒绝道歉,直到妈妈动手打他。
分析: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平时说再多的大道理,孩子都是听不进去的,只有父母的所做作为,处事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实实在在的影响着孩子,即身教重于言传,可能平时爸爸妈妈起争执的时候也会动手解决问题,所以当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本能觉得打人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妈妈动手打他,他也觉得是对的,你是大人嘛,我打不过你,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听话了,但是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他还是会用相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4、凡凡的生活习惯很糟糕,常常在家里也随地大小便,妈妈的做法常常是奔溃不管或打一顿,凡凡会立刻说“我错了”,下次却还是再犯。
分析:妈妈没有去分析孩子随地大小便背后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凡凡害怕马桶,也有可能是只有这样子妈妈才会注意到他,然而妈妈并没有去教孩子要怎么如厕,而是简单粗暴的打一顿,但是治标不治本,下次还是这样子。
听了陆老师的课,真的讲得特别特别好,陆老师讲的每句话都是精髓,虽然现在的我,还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我相信跟随陆老师和群里的妈妈们,一定会把这个课吃透,并且内化成为自己的。写得太差,只是个人的见解,希望你们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