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缺乏灵感,做PPT做的有点头疼
就偷懒把一些以前自己写的老文章发出来
本篇文章写于2017年8月30日
针对于刚打出的“租售同权”口号做质疑
当时该口号一出,自媒体各种大变天
一年以后几乎无人再提
理性篇
小锅先提出一个问题:
究竟是租房贵还是买房贵?
当下中国房租的年回报率,已经低的惨不忍睹:
北京上海,在1.2%左右;
省会城市,在2~3%左右;
四线城市,在4~5%左右。
越大型的城市,租金回报率往往越低。
如果房产以70年计、不算复利,70年的总房租都不到100%。
所以小锅可以快速得出一个“租房更划算”的结论。卖了房子去做理财,或者放进余额宝,每月付完房租还有不少剩余,岂不是美滋滋!
然而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真实的情况是:“买房”占据90%以上,选择“租赁”的人群,连10%都不到。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买不起在攒首付,一旦攒够了,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冲去买房。
虽然大家都在喊,“房租回报率”只有1.2%,即使再涨一倍房租,租房都是划算的。但真相却是,“听其言观其行”,大家内心深处还是深信“买比租划算”。 这是为什么?
主要是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不可测的“失控”风险!房租的确很低,房租过去几年的增长率也很低,房租未来几年的增长率还是可能很低。似乎通过任何方式计算,租房都是比较划算的。
但是,万一“失控”呢?万一房租要涨10倍呢?当你心安理得,花3000元租了好几年之后,房东(政府)突然找到你,要求你付30000元/月的房租(您还别嫌贵,难保连一碗面都要300元呢。初中时候一碗麻辣烫1.5元,过了10年,相同的一碗麻辣烫15元),到时候如何?
从来没有任何人来保障你的租金不会“失控”式上涨,通胀的倍数,一定是出乎意料的,所以,大部分人宁愿多花钱来买一个安心。
感性篇
有人问小锅:国家又出政策了,是不是以后就是租房的天下,再也不用当房奴了?
小锅回:租房就不是房奴了?租房就不用付钱了?
对方想了半天回道:租房是云房奴!
租房,房子是消费品;买房,房子是资产。
来看看香港的公租房:
第一,排队,等个10年8年慢慢排;
第二,大概租进去了就很难出来;
第三,公租房的群众谈什么财富和社会地位呢?
也许你觉得未来房价可能会像日本一样出现暴跌或者崩盘,所谓的“资产”将一文不值。好,那我们这次不讨论房产增值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租房跟买房又有什么区别呢?
乍一看,我们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区别,但是对于真的租过房子然后又买过房子的人来说,这里面的区别真的很大:租房是快乐的但隐隐担忧着,买房是焦虑的但内心安稳着。租房,不是说没有归属感、安定感,但是真的很少。
下面以小锅的亲身经历为例为你讲述:
早些年小锅租住在花东五村。房子尚可,就是没家具,只有一个洗衣机,去二手市场买了一大堆二手家具,和两个朋友累死累活花了一天的时间才搬回来。结果没过一个月,洗衣机坏了,房东说找人修,一星期过去了也没见人来。由于合同里没有专门针对洗衣机的约定,小锅也等不及房东找人过来,只能自己买了台新的,之后房东的旧洗衣机就长期占据着卫生间的空间,又不能扔,只能搬出来放到阳台上......从此以后,小锅便与躺在阳台晒太阳的生活绝了缘。
其实从消费体验来讲,租房的体验必然远远低于买房的体验,原因就在于租户与房东的需求沟通脱节。这种脱节,是永远也弥补不了的。因为租户的很多要求,比如装吊灯、换地毯之类,其实都是感性的需求。而高品质生活的本身,就是这些感性需求的集合。
所以,对于租赁新政,小锅的看法是,这改变不了买房的大势。租房,永远也租不到买房的感觉。如果再算上大概率可能的资产升值,以及由买房子带来的附加价值(如学位、拆迁补偿等),想要租售同权,在当前的局面下,仍然遥遥无期。
当社会资源,如医疗、教育等配套没有同步上去,租售同权也只能暂时起到缓和底层民众焦虑,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况且,现在不是有人租不到房子的问题,增加租房的供给有什么用?把本来可以卖的房子拿来租,出售的供给是不是少了?房价不仍然上涨?
归根结底,买房到租房的转变,其实就是让你住得更踏实点,更体面点。至于更高的诉求,还得你自己去拼搏,政府要做的只是兜底,而不是大包大揽,这不是政府的责任,也根本不现实。
对于普通人来说,买房的根本逻辑没有变。你想让自己的子女进入目标学校,买套房是最务实的选择;你要想让丈母娘放心把女儿嫁给你,有套房显然底气更足;你要想分享这座城市发展的红利,有套房也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