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句话
一个思想之所以能够幸存,不是因为它在竞争中胜出,而是因为持有这些观点的人幸存了下来!因此,你从你的祖母那里学到的智慧(依据实证经验的,因此也是科学的)要大大优于你从商学院获得的经验(当然也更便宜)。但让我感到悲哀的是,我们离我们的祖母越来越远了。
思考1:理论和实践,哪个更脆弱,哪个更反脆弱?
按作者的说法,“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在于,“理论”往往忽略了“可选择性”,但“实践”不会忽略它。这种“可选择性”就是前文说的“有利的非对称性”,具有反脆弱性。“实践”非但不会忽略这种“可选择性”,而且会利用它取得成功,也就是文中说的,“正确的事情”通常是反脆弱性带来的回报。“实践”会成功正是因为它具有反脆弱性。
理论因为忽略了这种“可选择性”,也就等于忽略了“反脆弱性”。理论是死的,实践是活的,只有在实践中创造出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所以实践比理论更具有反脆弱性。
思考2:你经常听到的⼀句话是要把理论⽤于实践,这种说法合理吗?
客观上看,既正确也不正确,只有在实践中创造出的理论或者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才是合理的。
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
思考3:为什么其实两者保持独⽴其实更合理?
“实践”深深地扎根于试错和冒险带来的反脆弱性中,采用的是不利因素更少的杠铃策略,即一种去“理论”化的冒险形式。
“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实践过程进行启发,所以保持独立其实更合理
思考4:思考另⼀种情况:实践中创造理论(理论其实是问题解决后的产物)
“理论”相当于是以事后叙述的方式寻找解释过去事件的恰当理论,可能会导致回溯性失真。你不能天真地用过去来预测未来。
理论的本事作用就是解决问题,是解决问题后的产物,而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有意义
思考5:启发是什么?
“理论”有它的作用所在—作为一种事后叙事解释,可以成为我们实践过程的启发,不能把它生搬硬套到“实践”中;它不是永远正确的,不要因为有了“理论”就放弃中“实践”中放弃的自由探索和试错机会。
关于学习一门语言就可以作为一个例子:九年义务教育中至少有六年在学习英语,加上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总共13年,多少大学生至今都没法学好一门英语,课堂上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研究语法知识上,到现在我脑海中对英语的认识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的名词冠词,时态等枯燥的课堂教学印象中
我一度研究如何快捷的学好一门外语的有效方法(不局限英语),我从我家甜粿(一个是十一个月的女宝宝)身上得到了答案: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就是多听多用,不拘泥发音对错,大胆地说,大胆地用,模仿发音。
学校的语言教学相当于“理论”,学生们花大量的时间在理论上,除非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去听,去模仿发音,想方设法去用,否则我不认为有学生能仅从课堂就学会一门外语。
我家甜粿在三个月就开始被我带出门,从每天跟她说人物名称,花草树木到家中白猫、花猫,到第八个月就展现惊人的效果,开口叫爸爸、妈妈、奶奶、爱喝奶,说花花在哪会爬向阳台指着花,说白猫在哪会爬向门口指着白色的猫咪;现在十一个月了,基本上你教她一个名称过十多分钟问她这个名称(人或物),她都有百分之九十的准确率指出这个名称代表的人或物。
顶多八个月的“听力训练”,三个多月的“口语练习”,一个仅有十一个月的宝宝就能学会了正确通过听到的发音指出正确的人或物。
正常三岁小孩就能用中文进行日常的交流了,学习中文表达,他们所花的时间也仅仅用了两三年。
这就是我所认识实践的巨大成就,也让我对于学习好一门外语有着极强的信心.
当商人与外国友人有生意来往时,迫于沟通不便,他可能在不到几个月,甚至更少的时间就能用外语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这就是实践具有更强的反脆弱性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