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内在动机》第五章——我能做到:带着胜任感面对人生挑战

      作者早年参观了一家外国制造企业。当时在总经理的陪同下,他们一行四人走进一间宽敞的厂房,厂房里有几十个工位,每个工位都有一台加工金属的机器,比如车床、钻头、冲床等。他们进去时,看到一群闲散的工人坐着或站着聊天,工人们看到老板进来时,有人慢条斯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有的人甚至懒得动。

    这种状态对工人来说就似混吃等死一般,他们没有把工作干好的内在动机。市场经济意味着效率是最重要的。但在这家企业里,人们是不是高效的工作和生产,不会有任何影响。工人们只是以最低限度的努力来朝着企业的生产目标迈进。

一、明确行为与期望之间的联系。

    人的行为和他们想要的结果之间具有工具性(或者联系)。书中指出:没有适当的工具性就不会产生动机和富有成效的行为;工具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促进动机产生的基础,但也是使外部控制产生深远负面影响的手段。外部控制是一种激励形式,就是运用工具性来迫使人们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这其中有条件的外部奖励是控制激发工作效率成功的关键。人们必须相信他们的行为将会产生某种结果,否则就没有动机去做事。行为与外部奖励之间的联系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被大多数人接受。

二、有效的条件性奖赏

    在现代市场化企业中,工具性已经被广泛的用来激励人们取得成就。生活处于正轨的人们知道他们需要做些什么来赚钱、获得大学学位,赢得上级表扬,获得成就感,为自己和家人创造大量机会。这些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激发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工具性对某些人来说是缺失的甚至是无效的,象上面举例的工人消极怠工的企业,工人行为与工作结果之间的工具性是缺失的。另外作者在书中还举例:一个头脑聪明却极具魅力的年轻人从八年级开始贩毒,他一夜暴富开始奢靡生活,老师试着努力拯救他,但终失败,他在偏离的轨道上滑得更远,以至完全从学校里消失。之后他参加各种不法活动,涉嫌以销售宝石打诈骗电话,结果被判入狱数月,他买了一辆车还没付款,就把它弄坏了,他因此欠下高额外债,后来,他又被汽车把右腿撞断了,伤痛一直折磨着他。这个年轻人从来没有学会在社会中立足,去完成学业,投入工作,以至于从社会掉队。他其实尝试过一些在他圈子里存在的简单而诱人的条件性奖赏,但这些只会让他陷入危险境地。他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缺乏有效性的条件性奖赏,让人无法产生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动机。

三、胜任: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二个心理需要。

    虽然工具性对激励极为重要,但仅靠工具性还不足以确保人们高水平的参与社会生产,人们还必须对工具性的行为感到胜任。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指出——人们非常渴望在与自身环境交互时感到强烈的胜任或高效。胜任可以被视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

    感到自己胜任,对于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都很重要。无论行为是有助于获得外部结果(如何获得奖金和晋升)还是有助于获得内在结果(如对任务的享受和个人成就感),人们必须感到自己有足够能力从事这些行为,以取得想要的结果。外部的条件性奖赏通常规定的人们需要怎样的能力,才能胜任,换句话说,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们常常需要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拿出一定水平的绩效质量,才能给予他们外部的结果。就内部结果而言,胜任力的问题与活动本身的乐趣交织在一起,与内在动机相关的奖赏就是一个人从事目标活动时自发产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可以成为你终生事业的主要动力。

    怀特理论认为:在内在动机驱动的行为背后:一是自主,第二个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胜任,即人们在胜任感的驱使下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只为了增强自己的成就感。当一个人接受挑战,并且在他自己看来确实遇到了最理想的挑战时,这种对胜任感的需求就产生了。能够胜任微不足道的简单事情,并不能增强胜任感,只有当一个人朝着取得成就努力时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信任感。

四、小结

    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推动下,对胜任和自主的共同追求是一种互补的成长力量,使得人们一生中不断取得成就并且不断学习。真正的幸福来自对胜任与自主的共同追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