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有一个是宗室子弟,他叫平原君赵胜。今天之所以提这个人,是因为他是一个极具了争议性的人物。他张口闭口热爱赵国,却将赵国推到了万丈深渊。如果你说他与赵国有血海深仇吧,他又为了赵国呕心沥血。对此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假忠良,那么问题也来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为什么做这么自相矛盾的事呢?他又做了哪些事来让赵国喜忧参半呢?
首先他做的第一件错事就是建议赵王接收上党,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件事的始末。当时秦国攻打韩国,因此韩王便将上党割让给了秦国,但上党不愿意了,于是上党太守便请求赵国接收上党。这时候赵国朝堂就此事展开了讨论,而平原君主张接收上党。从短期来看这是对的,因为上党交接韩赵秦三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从长期来看这是非常愚蠢的,因为这和当年齐国攻打宋国如出一辙。
因为当你接收上党的那一刻,你便得罪了韩国和秦国,同时你今天可以接收上党,明天你依样画葫芦不会在其他诸侯如法炮制吗?因此韩国也就得罪了诸侯,这也为长平之战时各国与赵国交恶打下了基础。而且上党从位置来说离赵国太远,赵军很难驰援上党。换句话来说,这就是一个易攻难守之地。更为重要的是:赵国为秦国的攻伐提供了契机和借口,最终赵胜带来了战火的袭扰。
其次,就是平原君赵胜的致命一击。最终结果也是一样,由于战火给了秦国口实,且赵国与其他诸侯因上党问题交恶。于是廉颇与秦军对峙的代价让赵国难以承受,最终平原君给了赵国致命一击,那就是用赵括代替廉颇。可悲的是,很多人稀里糊涂连赵括纸上谈兵的原因都没找到。他是因为长平之战让赵军战败吗?不,他是因为其身为统帅,将赵国精锐带进泫氏谷底全军覆没。
我在想如果主将是廉颇,那么赵军虽然也会战败,但赵国不会元气大伤啊。谷地作战本来就不适合胡服骑射的赵军,而恰好适合大秦锐士,这不是用自己的短处对付别人的长处吗?而且在上党赵国即使占据有利地形,它也难以在对阵秦军时占据上风。最终赵军损失四十万精锐,这是从赵武灵王以来的所有家底,最终败给了平原君赵胜和赵孝成王手里了。如果平原君赵胜不是赵国公子,那么真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秦国的细作。
最后,就是平原君赵胜的名声。当秦军在长平之战战胜赵军以后,他们在不久又围攻邯郸,于是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来守卫邯郸,这时候的赵胜又变成了那个忠良。我们纵观赵胜的一生,他礼贤下士,最后在邯郸保卫战拼死抗争,最后博得一个忠君爱国的好名声。但赵国着实被赵胜坑惨了,他从原来能够与秦国平分秋色的实力牌,变成了一个人尽欺的鱼腩。但凡平原君赵胜不让赵国接受上党,那么即使秦国来攻,赵军联结其他诸侯拖也能拖死秦国。
但凡平原君赵胜不建议赵括让任何一个将领统领赵军,赵军即使在长平之战失败,也能保存其精锐。但凡这两个有一个实现,赵国也不会衰落的如此彻底。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种沽名钓誉的人,这就像崖山海战后跳崖的文人一样,他们扪心自问曾经没有为了私利捞取钱财吗?现在用一死来给自己买名声,那么大宋呢?真正的忠良是用自己的才华兴邦,比如张居正,这不比那些以死明志的人强多了吗?
我们有一句名言:人不能赚认知以外的钱。那么人也不能做认知以外的忠良,就像项羽一样不听谋臣的建议一意孤行,最后在乌江却用自刎来唱英雄悲歌,不是很可笑吗?我们总说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既然是英雄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什么要用时运不济来甩锅呢?平原君也是一样,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赵国,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伤害赵国,因为他压根不会懂什么是爱。同样是赵国的名臣说过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我想这句话也适合平原君赵胜,真正的爱不是阿谀奉承,不是灭亡时用死来表示自己的气节,而是用才能让赵国长治久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