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培训,如果一定要我给出一个结论,我想,我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吗?
上午,吴卓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七大核心能力的“对话篇”,从一开始课堂就是热闹的交流:你最喜欢吃什么?如果此时不在这里,你会在哪里?……目的是让老师们明白:“开始对话前先拉近距离,能使对话更轻松更深入。”这使我产生疑问:真的距离近了,对话就能更轻松更深入吗?或许某些情况下,越了解越无法深入对话哦!
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对话力,吴老师有他独创的四部曲:在平等对话关系下的澄清、回应、归纳、下定义。对于这四部曲,我没有实践,不敢妄议。然而,我对老师上的这次课,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一上午三个小时,老师让我们讨论、交流、汇报“什么是对话?”、“当前学生对话率如何?”“为何要重建学生的对话力?”……花了两个半小时,而关于“提升学生对话力”,只花了半小时,就像我们教学计算时,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列出算式,花了30分钟,那计算方法的学习这10分钟能达到目的吗?如果我们能有所调整,哪怕只是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让我们讨论、交流、汇报“提升学生对话力的策略”,并有机会结合实际加以应用,甚至结合实际去教会别人自己学习的方法,那么我会更清楚“对话力生长四步曲”是不是真的有用。
下午,张老师讲的“批判篇”也让我“批评”的反思:1.名师、专家就真的是权威吗?2.学习的东西就一定要有所用吗?3.是不是对任何事物都应该有批判性思维?4.批判性思维会不会容易造成反叛?……所以用赵校长的话说:“一分为二”。在我的理解是:在自己不能给出更优质答案前,可以问“是真的吗?”,也可以问“不是真的吗?”。同样,在我们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个度,就像“创造”不等于“乱造”一样。
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我也有自己的一点看法,中华民族需要创新,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化,真的不需要传承吗?中华经典真的不值得一读吗?我们选择性的取其精华,批判性的看待由于历史变迁而不适应时代的文化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