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用户体验是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感受,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是指很多人都会使用你的产品,但你需要明白你的目标用户是谁?针对他们的操作习惯和业务特点进行交互设计。
第一章 数字产品的设计过程
未经产品设计造成的后果
数字产品粗鲁无理
交互不友善、缺少逻辑支撑,甚至有很多莫名其妙无意义的交互过程。
数字产品要求人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数字产品的交互过程不符合甚至违背用户长久社会实践建立起来的习惯。
例如:word中重命名。必须先退出编辑再进行重命名;或者先另存为,再删除原名称文档。
数字产品马虎大意
误删除、操作流程前后关联不够紧密、短时间内重复输入信息。
例如:(个人认为)使用手机号注册并设置密码后,需要重新输入账号密码才能登录。
*如果是基于为了加强用户对密码的记忆强度或安全方面,那么大可不必,毕竟当前除开金融等对安全要求很高的领域,现阶段很少有人会会通过密码进行登录。在大多数领域,密码甚至加重了用户的记忆负担和登录时的焦虑。(登录失效或重新登录时,往往需要选择忘记密码,而进行一系列复杂操作)
数字产品要求人来干重活
互联网是技术,电脑、手机等终端是工具(包括软件),数字产品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最主要是提高效率)。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复杂流程操作违背了这一初衷。
以上后果产品的原因
重点错置
产品管理与开发团队,关注的重视是不一样甚至冲突的,应该由不同的人员专注不同的重点。
无视产品的真实用户
很多人都会使用你的产品,但你需要明白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你需要尽可能了解你的用户,从而针对性的设计令他们愉悦的交互过程,以取悦用户。
利益冲突
产品设计和开发部门由于关注重点的差异,往往是存在利益冲突的,且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让开发进行交互设计,注定无法兼顾多方利益。
设计流程缺失
需要遵循可靠的设计流程,从而确保产品质量。
需要注意区分行业知识和设计知识,需要在理解行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设计知识进行产品设计。
*例如:病人就医说肚子疼,应该是阑尾发炎了。此时医生难道直接进行阑尾切除手术?医生会自行诊断,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规划并设计产品行为
产品开发三原则:功用性、可行性、称许性
进行产品行为设计,需要对目标用户有足够的认知,结合形式和美学规则,从而设计出恰当的用户行为,以实现用户目标。本书称之为“目标导向设计”。
要理解目标导向的设计过程,首先需要更好的了解用户目标的本质、产生用户目标的心理模型,以及用户目标如何成为设计交互行为的关键。
识别用户目标
*很多面试官会问,你认为什么是成功的产品?
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成功的产品是令人满意的、好用的、易于创造的。这几点加起来,足以支撑生意(也就是产品目标的实现)。
要识别用户目标,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目标。我认为,目的是对最终结果的预期,目标是对最终结果可量化的预期,活动和任务是达成目标的中间步骤。
通过需求分析,弄清楚用户一开始是出于什么目标提出这一想法,从而识别用户目标。我们需要在弄清用户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场景及社会环境因素(我认为当前来说,更多的是行业特性)设计达成目标的活动及任务。例如:以前,一个商人要安全地抵达旧金山,那么他可能希望乘坐带遮棚的马车并带一把来复枪乘坐马车;现在,一个商人要安全抵达旧金山,坐飞机即可,并且不被允许携带来复枪。(即:目标都是安全抵达旧金山,但所处环境不同,那么流程和方式会不同或者截然相反)
设计要满足情景中的目标
设计目标依赖于具体的情景-用户是谁?在做什么?目标是什么?
效率工具适用的通用指导准则是,优秀的设计让用户更有效率。只有通过任务完成了用户目标,才是对效率提高有用的,否则完成一些任务没有任何意义。
虽然任务是用户关注的重点,但是设计者要关注任务之外的问题,明确用户、用户目标、为什么是这个目标。
例如:如果任务是在数据库中输入5000张发票的用户姓名及地址,那么一款顺利运行的输入程序,远不如从发票系统中自动提取用户姓名及地址的自动化程序更能满足用户目标。
实现模型和心理模型
实现模型:软件实际运转的原理及方式模型。
在进行交互设计时,除了考虑逻辑之外,也要结合用户工作原来的实现习惯,设计连贯的交互方案。
心理模型:用户认为产品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完成工作的模型。
这个模型可能足以应对人们与产品的交互,但不一定能反应出产品实际的工作机制。
力求完美:呈现模型
呈现模型:软件设计师最终呈现给用户的设计方式成为呈现模型。
设计师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呈现模型尽可能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
与用户心理模型相符的用户界面,远远优越于仅能反应实现模型的界面。
小结
设计原则:目标为导向的交互设计反应了用户的心理模型。
那么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设计流程呢?见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