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转业地方多年,心中始终牵挂着部队里的老班长。两人当年在广东湛江服役,同为湖南老乡的缘分让老班长对父亲格外关照。前年父亲退休,在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助下与老班长重逢,春节时我们一家驱车两百多公里,赴约见这位阔别四十余载的老兵。
老班长的家在田埂旁的农家小楼,我起初打趣这是“诗酒田园”,直到听他聊起过往才知其中重量——入伍仅两个月,他便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家国。可硝烟散去后,他没留恋鲜花掌声,也拒绝了旁人眼中“英雄该有的”体制内“铁饭碗”,执意回到湖南江华县故土,拿起锄头种菜、圈起篱笆养鸡。别人或许不解他为何放弃“好前程”,但看着他说起田间收成时眼里的光,我忽然懂了:他不过是守住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不被外界的期待裹挟,活成了自己舒服的模样。
返程路上,我忍不住琢磨:老班长明明是舍生忘死的战斗英雄,却选择做个普通农民,这样的人生算不算“本真”?究竟怎样才算活出了自己?母亲的话点醒了我:“他平安归来,能和家人过喜欢的日子,这就是最实在的本真啊。”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我们总习惯用功名利禄定义人生,仿佛只有站在名利顶端才算“有价值”。可人生从没有标准答案,不是所有活法都要向“功业”看齐,也不是所有选择都要经“世俗”认可——能抛开外界的标尺,按自己的心意生活,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成全。
就像《热辣滚烫》里的杜乐莹,三十多岁还是“啃老族”,体重超两百斤,躲在家里逃避职场规则与社会眼光。直到经历亲情绑架、友情背叛,绝望到自杀未遂,她才终于直面内心:不是想“赢别人”,而是想“为自己活一次”。于是她选择用拳击重塑人生,每天高强度训练、极端减重,哪怕最后以业余选手身份站上职业赛场仍输掉比赛,也没白费这份坚持。她没活成世俗眼中“成功的人”,却挣脱了自我否定的枷锁,敢直面真实的渴望,敢为自己的选择拼尽全力——这份“不装、不躲、不迎合”,不就是最动人的本真吗?
现在很多年轻人初入职场时,都揣着“成就大业”的豪情,想按世俗标准闯一片天地。可走着走着就会发现,人生从不是笔直的“赛道”,出身、机遇、意外,总有太多变量打乱计划。我们或许拼尽全力,也没达到预期的“高度”;或许付出良多,最终还是过着平凡生活。但这从不是“失败”——真正的遗憾从不是“没做到”,而是“没敢按自己的心意试一次”;真正的本真,也从不是“必须活成别人眼中的好”,而是“哪怕平凡,也没辜负自己的内心”。
人生如长河,有波澜壮阔也有静水流深;如星辰,有璀璨夺目也有温润微光。我们不必都去追“千秋功业、名垂青史”,也不必拿别人的活法当自己的“模板”。像老班长那样,不被“英雄”的标签绑架,在田间地头活出踏实;像杜乐莹那样,不被“失败”的恐惧困住,在拳台上活出勇气;像每一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那样,为家人的笑容努力,为心中的小目标坚持,哪怕最终归于平淡,也能坦然说“我按自己的方式活过”——这便是最珍贵的本真。
人生不过几十次麦熟,无论怎样都会走向终点,何必委屈自己迎合别人?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终会归于尘土。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求而不得是常态,可正是因为如此,才更要学会“允许自己按心意活”:允许自己平凡,允许自己不被认可,允许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生命短暂,从没有“完美人生”的标准答案。不被外界定义,不向世俗妥协,活出本真,便是人生最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