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文/ 微微流念
(补记在前面的话)
人们常说:除生死无大事。这是说人都非常看重生死。生与死是生命的首末端。人大部分时间活在生死之间,这之间发生的事与活着的人关系最密切,却常常被忽视。而人生的每件事,从某种角度看,几乎都与生死相关。
有时我看到生死似乎无时无处不在:一个人的生命体、一朵花、一段感情、一件做的事情、一间住着的屋子、一件使用的物品…甚至一个念头,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走在生与死的路上。当它们和我们在一起时,就是活着;而当它们要离开我们时,就意味着死亡的到来。生死在生活中其实非常普遍。
面对生死,多数人是这样的:死亡来临时恐惧,本能想逃;拥有生命时,又不能好好珍惜。
生死的话题,触及生命的本质。只有坦然面对生死,才不会惧怕死亡,才能更懂得珍惜生命,好好地活,活出生命的品质来。
让自己直面生死,大概是我此文的初心。 * * *
前言
中国人忌讳说死,大多因为恐惧。
不过,怕或不怕都改变不了什么。从生到死是自然界每个生命的必经之路。
生与死分秒间都在上演,只是我们没有去细心觉察。一朵花开得正艳,谁会去想死亡其实一直暗暗与它紧紧相随---花开之后不久就是花谢。虽然了解这是实情,但我们都会贪恋当下花的美,而选择性地忽视死亡 ---不去想花谢。可忽视并不代表真相不存在,生死总在一步一趋地紧紧相随。
在对生死的探寻中,我明白人生之路就是生死之路---死亡在路的那一端,自己这一端是生。生死紧密相倚,像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一样难以分开。每个人无法逃避,也无须逃避。
一
我曾很怕死。
疼爱我的奶奶去世时,全家痛哭,我先前伤心着,突然间呆住,脑子空白,没有眼泪了。我很自责自己不孝,甚至多年未曾对人提起这事。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我潜意识里不能接受奶奶的离去,悲伤就等同承认死亡这个事实,潜意识通过身体要我停止悲伤,来抗拒死亡。
爷爷、奶奶分别去世,若干年后我也分别做了他们回来的梦。爷爷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穿着一件厚厚的皮袄回来了,笑呵呵地说他去了东北——风雪夜归人。奶奶生病,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治好痊愈了,全家人都很高兴,围在一起欢庆。他们都重生了。也是多年后我才明白,虽然理性让我接受死亡,但潜意识里我排斥死亡,我希望他们都还活着。
老爸走了一年多时,我不能写和他有关的文字。不能想,想起就会流泪。悲伤常常是因为不能接受失去的事实吧。开始我总是看到他走前虚弱的样子。渐渐地一年多后当他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时候,身体开始好起来了,气色渐好,明亮许多,常看到他有微笑和开心大笑的样子。后来想起他时,他还会调侃我不会做饭,和我开些玩笑。我也不那么难受了,想到的都是以前在一起时开心的事。老爸在我心里重生了。
什么是死亡?通常讲,就是一个人的身体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一个人身体消失了,你却能在脑海里经常见到ta。在人的潜意识层面,这个人还活着。
而有些人身体还活在这世上,你却从来不会想起这个人。对于你来说,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了,在你潜意识里ta已经死亡。
这也许是说,身体的消失不完全代表死亡。
在我的脑海里,我还可以闻到爷爷做的香喷喷的家乡虾糊的味儿,还能牵着奶奶温暖而有些扎人的手,还能在寒冬里上学路上握着奶奶为我煮的热乎乎的大鹅蛋,还能吃到老爸做的各种美味,还能看到老爸遇到大事时微笑淡定从容的样子,甚至还能和老爸随时探讨生活,谈论一些事情或各自的看法,还能感受到老爸对我的鼓励和殷殷期望…还有好多还能。他们都还活在我心里。
当我明白,我爱的人离开,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存在,可以在我心里永生时,心里释然了,感觉死亡并没那么可怕。
我逐渐接受了死亡。
二
生和死似乎无处不在。
我们常常很怕做选择。选择其一,就要放弃其他。选中的意味着活,丢弃的意味着死。怕选择,也是怕死呀。
比如,选恋爱对象。有人左挑右挑,不中意的不选,中意的又不敢选。为什么中意的不敢选呢?怕自己抓不住啊。为了避免失去的风险,不敢轻易地去追求自己的所爱。
爱也是一种生,如果太在乎一份爱,就会怕它有一天会消失、会死亡。原来,为了逃避爱在某一刻的死亡,有人宁愿在开始时就选择放弃。
又比如,失恋。有人为情所困,分手很久也忘不了对方,对方也许早已把ta忘记了。
一份感情也是一个生命。你忘不了,是因为你怕忘了它,这份爱就真的死了。若你还记着它,爱就似乎还活着在你心里。在潜意识中你有多在乎这份爱,你就有多不想让它死,你就多不想忘记它。即便这份爱让你痛苦,你也不肯放手。
失恋让人难以忘怀,又使人不开心。实情不是这份爱真的还在,只不过是当事人一厢情愿地让这份早已不存在的感情还活在自己心里罢了。
还有恋爱、婚姻中的分手。最好的分手是,缘份尽了,彼此在心中把对方曾经的好留下,友好分手。若有真爱,即便分手,关系不在了,曾经美好的爱会在双方心中永生。它将被留在彼此的记忆里,每每想起心里都升起暖意。
可是现实生活中撕打争斗的分手太多了,到各种媒体上搜搜,几乎天天都有看到,有的比剧情还剧情。争斗不过因为不甘,不愿接受自己曾经的付出如流水一般逝去。其实是这些人没想通——情没了,纠缠又有何用?争斗只会让自己更难堪,更增伤痛。逝水不能回头,放下才能止损。像这种分手,关系不在之后也会留下一些印记。这种印记样子会不太好看,也许有点狰狞,也许让人想起心里都有阴影。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确实如此。面对情感的变化,纠结执着与事无补,只能徒增烦恼。情感的逝去,就像一个生命的离去。它只是一个人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段,情感总在不断的生生死死中轮回。生死无常,遵随天意,自然顺应最好。
真正明白了生死之间的关系,就能安然面对情感的得失。
三
人生变幻莫测,常让人难以捉摸。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晚年时发现,人的行为受两种力量控制: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指维持生命,让人生发积极向上创造力的力量。死本能——指一种破坏性力量。对外表现为仇恨、攻击,对内表现为自我消沉、自贬、自虐,甚至自杀。
这两种生命力量总在影响着我们。说话、行为、做事、情绪的起落、人际关系中的相处…几乎每个生命活动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常常呈现出各种不同的人生形态,不过细辨之下都能发现,都不过是生本能、死本能作用的结果。
前些天看了部反映改革开放前后的电视剧:主人公从小家教甚严,在校读书时遭霸凌,青春期叛逆打架坐牢,成年后做生意赚钱,之后炒楼炒股赌钱,再坐牢…
主人公一生跌宕起伏,其一生相当于别人过几世。他在严格的家庭教育中长大,个性受压制,生命力压抑。其生命的自然本能,一直需要释放的出口却找不到。它就暗暗转化成破坏、攻击力量,悄悄隐藏在身体里。
随着青春期到来,身体成长,体内激素分泌,自我的独立性成长起来。他藏于身体中对外想破坏,想要释放自己死本能的机会来了:打架,终于让他压抑很久的本能得到释放。
坐牢,是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某种意义上,这种打击是他生命中的小死。
出狱后做生意,努力赚钱,他生命中积极向上、富有创造的力量——生本能,占据了上风。这一时期,他努力工作、意气风发。他的生命重新又活了。
但因为小时候生命力被家长过分压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总觉得自己没有充分快意地活过。他虽然一段时间较成功,但在其潜意识中,一旦有机会他生命中的死本能就想肆意妄为,似乎他总想破坏既有的一切。死本能活动方式很多,他用炒股、炒楼、赌钱这些疯狂的方式释放自己。结果输得很惨,然后破产坐牢,归零。相当再死一次。
有人称这种人的行为是德不配位,所以才有这种结果。心理学家讲,表面看似乎是这种人行为放纵不羁,但在潜意识中,也许是他自虐、自我攻击的死本能自己配合的结果,他自己要破坏他既有一切。
有人不解,哪个是真正的他?其实都是。 生与死的本能在他身上俱存。 人的意识没有捕捉到自己的潜意识时,人的行为只能任由潜意识肆意作为了——有时呈现生本能的充满生机的一面,有时呈现的是死本能的想毁灭一切的一面。
看这样的剧情,总让人唏嘘不已。生命这样生生死死的交替,让人看了惊心动魄。是命运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感概人的生命中,求生和向死的力量都如此之强大。人能改写自己的命运吗?假如一个人看不明白,大概就只能听天由命。要是能看清楚了,是不是就能扼住命运的喉咙,从此改写人生呢?
后语
我从几个角度看到了生死。我看到生命的肉体、情感、生活经历…人生路上遇到的一切,都是生与死的故事。它们真真切切、一幕一幕地就在我的眼前上演。
游走在生死之间,我感受生命的每一次升腾或陨落。
生死变幻无常,我们无法掌控。对于死亡,痛苦、不放手都是执着。死并不可怕。直面死亡,会让我们倍加珍惜这一世的生。生时珍惜,死时坦然放手,是对生命最好的态度。
有这种生死观,我们就不会随意抱怨生活。也会努力让每个日子过得充实:不随意糟蹋自己身体和健康,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善待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爱惜身边的每样物品,认真对待手上做的每件事,珍惜每一天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身边吹过的风、天上飘落的雨…是的,当下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一切拥有都是无常,都值得好好珍惜。
觉察--捕捉生死中隐藏的喻意。开启智慧--接收生死无言的提醒。
看清生死,让自己活着更平静,更豁达,更懂得珍惜。这是一条全新的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