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战争与和平、地位的不平等。这部作品反应的内容地点是中东,众所周知,中东是十分动荡的,战争,让这里的人在欺凌面前更加关注阶级地位的问题。西方哲学总说人生而平等,但在文中所见,人与人之间难得平等。文中佣人的儿子为我愿意付出所有,哪怕被坏人欺辱,也要维护“我”的利益;而“我”却从未拿哈桑(佣人的儿子)当朋友,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地位卑贱的佣人。所谓友情,于阶级地位关系不大。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彼此付出、彼此珍惜才是友情的基础。所谓酒肉朋友、金钱朋友,这些人之间的情谊无关乎友情,或许只是一种利益关系。交朋友,但求趣味相投、懂得付出、懂得珍惜,切不可虚情假意,或许你会像文中主人公一样找到一条新路,但很多时候却是为时已晚!
二:对《追风筝的人》的理解。“追风筝”可以说是这部作品中的一个线索,年少时,是“我”和哈桑一起参加追风筝的比赛,在我斗下最后一只风筝,哈桑便成了那个追风筝的人,为我带回象征荣誉的风筝。后来,因为“我”的嫉妒,哈桑在受尽他人折磨与“我”的冤枉后,离开了“我”,而他的离开却是永远的离开。等到“我”洗刷了内心的罪恶感、赎回自己的罪孽后,再次追风筝却是两代人间(“我”和哈桑的儿子)的和解!
虽然看完了这部书,但里面具体想要表达些什么似乎不是很明白,或许是想告诉人们关于友情的那些事,或许是想告诉人们嫉妒的力量是多么罪恶,又或许是展现当时中东一带的风貌、境况。凡此种种,仅是个人的感受,总之,多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