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互联网上最大的热闹之一,应该就是京东和美团之间的外卖大战。京东2月宣布进军外卖,3月1日宣布为骑手交社保。4月底,这场竞争终于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过去两天,刘强东和外卖骑手一起喝酒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刘强东说,希望在场的所有兄弟都能有个信仰,我们一辈子去努力,去踏踏实实地生活。京东这种工作稳定,我们有干了18年的老兄弟,几年后退休时公积金一次性就要给20多万元,每个月还有不少于5000元的退休金,所有大病医保全部报销。
刘强东还说,计划将来外卖全职员工达到100万人。视频画面里还有疑似美团和饿了么的骑手来一起喝酒,据说是要投奔京东的。
京东和美团是怎么“打起来”的?美团外卖已经达到了一天6000万到8000万单的体量,京东为什么非要和它去争呢?
这乍一看好像很奇怪,但放大视角观察,你会发现这是商业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叫,临近拓展。
什么意思?假设我是个卖油条的,生意越做越大,恨不得全国每个小区都有我的连锁店。这时我要拓展业务,我会做什么呢?首先要看离我最近的东西是什么。也许我会做油,因为炸油条本身就要用到很多油。也许我会做即时闪送,毕竟全国每个小区都有我的油条店,这是现成的线下仓。我还可能会做早餐供应链,专供大酒店。
从近处入手,这是企业拓展业务的普遍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比亚迪的充电桩到处都是,它有没有可能利用这个覆盖能力做便利店,到时没准会和中石化易捷形成竞争?瑞幸咖啡有遍布全国的9000多家门店,它有没有可能布局即时零售,和叮咚买菜形成竞争?科大讯飞做了辅助诊疗系统,这个系统成熟后有没有可能完全接手线上问诊,到时和平安好医生这样的线上问诊平台形成竞争?
当然,这些都纯粹是个人脑洞,不必当真,关键是看其中的扩张逻辑。
这个逻辑并不难理解,毕竟,谁都想从自己擅长的地方找增量。但问题是,每个公司的能力核心到底是什么,外人其实很难察觉。这就让很多扩张行为显得很跳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