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从今天开始记录阅读的专题随笔,但这几天疫情原因,大家似乎都在忙碌于排队做核酸与关注转码中,自己似乎也被环境带动得有点不安起来。
突然想起来前阵子想要参加的一个教师演讲活动而准备的演讲稿,虽然不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成熟的参赛文稿,但也是倾注了我那一时段的心血与真挚的情感的,于是决定把它整理上来——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偏远山村的一所学校里,因为学校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之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了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寒心地断言:不会再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了。幸运的是不久之后,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受政府的邀请来给孩子们代一段时间的课。不知道这位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来到这里,但是很快她就融进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书到了,村民们只好跟以往一样带着各自的孩子来跟老师告别。谁知,当女老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从山坡上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那书声久久回荡,撞击着这一颗年轻的心灵。经过慎重的考虑后,女大学生留下来了,成为了孩子们的第十一位教师。在二十多年里,女老师默默耕耘、兢兢业业,她从这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促进他们成为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回馈他们的家乡与社会。直到有一天,因为积劳成疾,她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这方三尺讲台。
这个故事题目叫《第十一位教师》,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荡气回肠的讴歌,甚至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尘世里,都显得有点不切实际。但是,它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准确地说,是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了我自己。
我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也许是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心底里对这份职业与生俱来的热爱,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从来都不曾改变。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也许命运总是透过某种方式考验每个人真正的本心。那一年教师招聘考试,我考上了,考上了两所学校,其中一所是海南省会海口直属的一所省城学校,另一所是相对偏远市县的乡镇小学,也是我现在所处的白沙县邦溪镇中心学校。我再一次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面对着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抉择。有人说,选择比努力重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你才能走得更远。与此同时,理智告诉我,省城的平台更大,视野更广,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到乡镇去吧,那里更需要年轻滚烫的热血和朝气蓬勃的生机,如果足够热爱,在哪儿又有何区别呢?于是,现实和理想开始使我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我问父亲:“如果是您,您会如何选择呢?”
“遵循自己的本心吧。”
遵循自己的本心。父亲似乎什么都没有说,但是已经什么都说了。我想,在这一句简单的话语里,饱含着的不仅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期望,更饱含着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在乡村坚守着的那一份炽热的匠人初心。于是,那年初秋九月,我背着行囊,义无返顾地来到了这里。
转眼间,我来到这里已经快五个年头,带过三届六年级毕业班,每当六月,与孩子们挥手告别,从他们热泪盈眶的视线里,我看到了一群孩子满眼对老师的信赖、不舍与感激。我觉得,在那一刻,对一个老师而言,这是最高的褒奖。哪怕在这里没有鲜花与光环,没有喝彩与掌声,但是,当你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或者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又一个成长当中的孩子,让他们像向日葵一样,朝着更好的方向成长,你就会理解在这份普通、平凡的职业背后,它的最深沉的意义所在。
而今,我只是一棵在乡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刚扎下根来的树,还只是乡村教师的一个小缩影。在我的身后,是几十年来由一个又一个乡村教师组建起来的庞大的队伍,他们遍布于祖国上下的每一条沟壑、每一个村庄,每一片有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地方。他们充当着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播的媒介,充当着农村孩子向上攀登的云梯和向外探索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教育,国家建设学校均衡化,在极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多年轻朝气的青年教师加入到乡村教师的队伍里,加入到乡村教育的发展建设中,他们带着满腔的教育热情,带着他们的学识,带着他们的爱与责任,奔赴到各片乡村的热土上。
今天,想用我们的青春,致敬那些始终坚守在这平凡岗位上的乡村教师,愿我们能成为你们年轻的样子,去传承你们老一辈的工匠精神,去促进更多的乡村孩子朝向更好的方向成长。
无论何时,再读这篇文稿,都觉得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愿自己能成为理想中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