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洗碗效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洗碗越多,摔碗越多”,“洗碗效应”精准描绘了干部队伍中“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怪象。这种现象若任其蔓延,只会让实干者寒心、无为者心安,最终拖累发展大局。破除“洗碗效应”,关键在于构建容错纠错的制度环境,树立有为有位的鲜明导向,让干部敢于担当、乐于作为。

“洗碗效应”的本质是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错位。现实中,有的干部扎根一线破解民生难题,却因政策落地的暂时波折受指责;有的干部敢闯敢试推进改革,却因探索中的失误被苛责。反观“躺平者”,以“混、浮、庸、懒”的姿态敷衍了事,反倒因“不洗碗”而“不摔碗”,甚至投机钻营。这种反差若不纠正,实干精神便会逐渐消解,正如西藏日喀则排查出的五十七名“躺平式干部”,其背后正是“洗碗效应”的滋生土壤。

破解困局,首在精准容错纠错。要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这要求我们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把改革探索中的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区分开来,为担当者卸下思想包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相关意见明确提出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上级党组织更应敢于为实干者说公道话,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撑腰力量。西藏日喀则对整改干部进行六个月跟踪督促的做法,正是将惩戒与引导结合的有益实践。

破除“洗碗效应”,更需树立鲜明用人导向。要像苏州那样将“干部敢为”置于首位,把敢闯敢试、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通过“清单化”考核将实绩量化,把考核结果与晋升奖励直接挂钩,同时畅通群众评价渠道,让“洗碗干得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对“乱作为”者严肃惩戒,对“不作为”者及时调整,才能压缩“躺平”空间,营造实干氛围。

改革发展容不得“洗碗者”受屈、“围观者”得利。唯有将容错纠错的温度、考核评价的精度、选人用人的力度有机结合,才能打破“洗碗效应”的桎梏。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敢闯敢试、善作善为,方能激活干事创业的澎湃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活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