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但美为什么是美?什么样才是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是因为有丑的存在,两相对比之下才能清晰的分辨美丑之间的差异,从而选择各自的喜好。就像韩国的美女看多了也就不觉得她们美,因为她们都有着一模一样的脸,相比刚开始看到韩国的美女的时候那种惊艳,现在已经平淡得多了。大家都知道好,而“好”形成的原因、“好”的一个清晰的概念却是因为有不好的存在才能形成。这就说明一个道理,人类的分辨力和认知是基于一个对比形成的。没有对比人是无法分辨和认知的。
大到科学宇宙的探索,小到身边的生活小事,我们的认知都从对比中得来。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因为我们的伟大科学家牛顿发现了它,但是在他被苹果砸到脑子之前(开个玩笑,事实上牛顿并不是被苹果砸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难道万有引力就不存在了吗?它一直存在着,但我们并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
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没有明显的对比,我们的所有感官,整个视界都处在地球引力的笼罩之中。如同盲人摸象这个典故。盲人看不到广阔的世界,他的感官的界限,只靠自己的手中传来的触感来感知他想要了解的这个世界。他只能感知到这是一个实体的宽阔的东西,与他脑海中的所有概念中墙这个概念比较接近,所以他说这是一堵墙。而视力完好的人的视界就大的多了,完全可以从周围环境的对比中得知这是一个体型庞大的生物,命名为象。
如果让一只蚂蚁沿着麦比乌斯带纸面上的中轴线一直行走,它同样也不会发现这麦比乌斯带其实是一个很小的二维循环,而觉得这是个无边无际的平面。所以我们身在其中是无法感知和分辨出来的。但如果蚂蚁沿纸面横向移动,就会发现这个东西其实很有限。而牛顿就是那只走出来的蚂蚁,因为他脑中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有了对比自然就可以知晓其中的奥妙。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小事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出身在一个幸福家庭的孩子如果没有接触外面的世界的残酷,他是不会了解这幸福的珍贵之处,丝毫不会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他只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世界都应该是这样的,他的内心没有任何的幸福感可言,因为习惯了。这跟没有拥有是一样的效果。只有当他接触了解了别人支离破碎的家庭的时,他或许才会有所知觉。
但也不会懂得去珍惜,因为这个拥有和失去这个对比还没出现在他身上。只有前后的差异感被感知到时,他才会去珍惜去守护。所以很多时候有的东西是不可以太过圆满的,圆满意味着失去,意味着从有变为无。
所以在我们的认知之中有和无,难和易,长短,高下,前后都是相伴相随而出,不会有单一存在。至于音声,关于音的解释说文解字中“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说文解字注“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从言含一,有節之意也。”可以看到,音应该是有节拍有纹理的声,那么声就是空洞的浩大无边的,我们无法从中获取任何信息。那么音可以用有来代表,声用无来代表。有音我们才能知其意。声就是一个响,其中一定伴随音,我们能从音中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这个声有什么含义。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人知道美,是因为丑,知道好是因为不好,事物都是对立共存,所以圣人教化众人,从来不刻意改变什么,只是稍微调整对立双方其中的度,使之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从而游走在大道规则之外去引导,让其自己发展。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万物兴起不去干扰,生长起来不去占有它,有所引导却不凭仗自己的功劳去强行改变什么,等到一切长成而功成身退,不霸占着成果。也只有不占有着,才不会失去。
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也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