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的第37处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11月28日,在单位的安排下,我跟同事们一起,前往良渚古城遗址——
上午,我们参观了良渚博物院;中午,参观了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下午1点多,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这里参观至4点左右。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彩的自然风光,不愧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北约30公里处,为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总面积约3.66平方公里。目前,这里处于刚开放阶段,许多的设施还不完善,遗址观赏性也不太高。
我们从南门进入公园,按照逆时针的方向,环绕内部游览一圈,依次参观了这里的陆城门、水城门、南城墙发掘点、莫角山宫殿区和反山王陵区等重要的遗址。
1、城门和城墙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山地、丘陵与平原接壤地带,西高东低,临水而建。古城的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目前,这里共发现8座水城门,四面城墙各有2座城门。另外,在南城墙中部,还发现1座陆城门。它由3个独立的台基和4个门道组成,总宽度达到150多米。
考古工作者对城墙进行解剖发掘之后,发现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着大量的石块,在石块的基础上再用纯净黄土堆筑而成。城墙的外观很不规则,宽度在20米至150米之间,保存较好的城墙高度约4米。
陆城门
水城门
南城墙发掘点
2、莫角山宫殿区
在良渚古城的中央,有一座30万平方米的土台,被称为“莫角山”。它利用自然山体人工堆筑而成,底部以青淤泥为基础,上面堆积纯净的黄土。在莫角山台地的顶上,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为三座独立的大型宫殿建筑台基。
当年,在良渚古城内,普通居民住在城外围,贵族便住在莫角山土台地上。它的相对高度约10米,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450米,上方的三座宫殿建筑台基呈“品”字形排列。
在莫角山土台地上,东北侧较大的台基是“大莫角山”,西北侧较小的台基是“小莫角山”,西南侧最小的台基是“乌龟山”,在每一座“山”上都有成排的建筑基础。其中,大莫角山四周修建有围沟,占地面积将近2万平方米,乃整座莫角山宫殿区地势最高的地方。
大莫角山
小莫角山
乌龟山
除此之外,在莫角山台地的东坡,还发现大量碳化的稻谷堆积,这里曾经可能建有巨大的粮仓;在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之间,堆积着厚厚的沙土,有大小不一的柱洞,应该是一座大型的礼仪广场。由此可见,莫角山是良渚古城内最显赫的权力中心,乃宫廷禁苑,好比紫禁城。
3、反山王陵区
在莫角山宫殿区西北侧,便是反山高等级墓葬区,占地面积大约2公顷,为一座东西长120米、南北宽40米、高约6米的人工台地。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九座保存完好的良渚早期墓葬和两座已经被破坏的良渚晚期墓葬。
在这11座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乃迄今为止所见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
这11座墓葬分别编号为M12和M14—M23。其中,M21为残墓,M19未发现明显的墓坑。M15和M18偏居于西侧一隅,M16、M12、M17、M14和M20、M22、M23自西向东,以相等的间距,形成南北两列。
在这处墓地中,M12的级别最高,出土各类器物107件,以精美的玉器最具代表性。其中,著名的国宝“玉琮王”和“玉钺王”便出土于此。玉琮象征着宗教权利,玉钺象征着军事力量,琮钺合葬,最贵至极,所以它很有可能是一座王陵。
M15和M18
M16、12、17、14和M20、22、23
M12
由于时间有限,此次参观很匆忙,只游览了良渚古城的核心景点。这里还有考古体验、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重要的片区,范围广阔,内涵丰富。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说: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良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而且改写了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