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围城》有感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

读《围城》之前,了解的也就只是前文中的两句;如今读罢,更感这两句话的深刻。其实现实中怎会仅如文章所说的婚姻是“围城”,应该人的一生皆是“围城”。

细细的想,竟没有人能免俗。市井俗子不用详说,谈谈那些归隐凡尘的超脱大士,受够了世俗围城中的尔虞我诈,怀才不遇,看前人归隐便纷纷效仿,决定收拾行李走向山林,而又在林木所筑的围城中,见前者怀国忧民,愤慨入世,便自觉愤懑,也纷纷效仿出仕融俗。身陷囹圄围城,却又想走进另一个围城,这大概是所谓的“围城之殇”吧。

当整本书被翻到了最后一页,故事的突然结束让我不知所措,显然是并未看到自己心里的结局而产生那份失落感作祟。心中的失落,是觉得不应该用这种不明不白的空白式结局,导致我所希望作者给我的回答也不了了之:既然未进围城要进去,而进了围城却又想出来,早已深陷围城,却又想走进另一个围城,那该如何做,才能解决“围城之殇”?

细细回味作者的结局,才发现这答案早已被告诉——“无解”。围城之无解,源自于人心中的羡慕和自以为是,这两者应是人性的通病,而且毫无办法根治。没有羡慕,何必想进围城,没有自以为是,何必敢想进围城。而且正是因为人人的自以为是,当别人劝告,或是用极端的方式拦阻你不要去,而总是得到“我偏要去”的回答,反而是俞劝俞往,俞阻俞强了。总是等到深陷围城,才恍然大悟,后悔不跌,责怪后悔,当初怎么就那么做了呢。常常是这样,那些所谓的道理自己早就是知道的,而偏偏在犯了对应的错误后才能想起来。只有经历了错,才记住了对,然后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希望他能少走弯路,结果他也是“实践中的真知”,人生的经历总是惊人的相似。

故而,才如文章最后所说的,“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当让时间岁月来考验,毕竟人是在成长,人生亦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围在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在城外的人想进来,对于婚姻也罢,对于事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谈...
    惊闻语阅读 5,192评论 4 31
  •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是我读完《围城》后印象最深的句子,也是“围城”的真正含义。 纵观主人公...
    Sherlock_Holmes阅读 4,381评论 0 5
  • 名著之所以称为名著,无外乎两点,即“深入”,“浅出”,“深入”是指对人性的把握和刻画要深刻而精准,无论多少年之后,...
    认知从善阅读 3,777评论 0 1
  • 我对钱钟书的第一印象来自于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记忆中有一次上课,老师讲到激动处就对我们说:“当代文学家里,我最喜欢钱...
    姬子游阅读 9,279评论 2 6
  • 最近身边的人都很忙。一直黏糊在一起的小伙伴们相伴离开,还剩一个我。 离别来得出其不意却又在意料之中。 每次分别,我...
    迦渡阅读 2,118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