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这些年,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民生有所盼。呼声有所应。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事实的确如此,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党员干部多到基层调查研究,多拜群众为师,多和专家学者交朋友,一定能找到解决群众问题的“金钥匙”。在急难险重工作过程中,广大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走进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难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没有高超的群众工作能力万万不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没有良好的作风不行。党员干部把自己看得平凡,把事业看得伟大;把官职看得平常,把使命看得崇高;把名利看得平淡,把责任看得很重,才能把群众的事当作天大的事,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关键看情怀、看态度,从最根本上讲考验的是群众感情、群众观点问题。不怕无策,就怕无心。用心用情做工作,什么样的困难都能解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心系群众、贴近群众,欢乐群众的欢乐,忧患群众的忧患,应该成为年轻干部的一种常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根本途径是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在基层的工作经历,能够使年轻干部更了解民之所思、所需、所盼,解决问题才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很多干部反映,到基层走访一遍、调研一遍,或者下沉一段,就感觉为民纾困的能力提升一大截。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国运。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十年来,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越来越多党员干部沉下身子,走到群众中去。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没有良好的作风不行。党员干部把自己看得平凡,把事业看得伟大;把官职看得平常,把使命看得崇高;把名利看得平淡,把责任看得很重,才能把群众的事当作天大的事,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焦裕禄在兰考工作只有470多天,没有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留下了让兰考人民长久记忆的不朽业绩。焦裕禄的事迹告诉我们,甘当公仆,甘做人民的勤务员,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