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记得在我十七八岁情窦初开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啼笑因缘》,讲述了在那个乱世时期三个人之间发生的一场令人啼笑却无奈的爱情故事。
从此我深深地记住了“啼笑因缘”这个带有几分嘲讽的词语。
啼笑皆非,就是说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既令人难受,又让人觉着可笑。与“啼笑因缘”这个词意义相近。如果用通俗易懂的一个词来形容可以用“哭笑不得”。
01
前两天我姥姥过世了,看着满屋子的花圈和花篮儿,除了涌上心头的一阵阵悲哀,也勾起了一件童年记忆中的往事。
那是我六七岁刚上学不久,有一次在语文课上,老师给出了“喜欢”这个词让我们造句。
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喜欢看书,有的说喜欢做游戏,有的说喜欢看电视,有的说喜欢画画,还有的说喜欢做手工模型……
轮到我了,我说完了我想说的之后,就看到老师的脸都绿了。
因为,我的回答是“我喜欢花圈。”
在后来的两年里,我经常听到她和别的老师提起这件事。
那时候也没什么感觉,不懂得什么叫做心里上有什么感受等等。也许内心有感受,但没有那么多的词汇所以形容不出来。不过,那时候自己心平气和,只是遇到了一位不心平气和的语文老师,因为她自己都承认她脾气急。
可是我发现,气急败坏的只有她自己,别人和我一样平心静气地地都无所谓。有的不说什么,有的只是轻描淡写对她说,可能是喜欢花圈的五颜六色,只是不知道那是祭奠死人用的。
我想,可能是小时候的我喜欢那种赏心悦目的五颜六色的缘故吧!
还有一点,在我小时候没遇到亲人过世,所以就不知道花圈是说什么用的。只是看着那五彩缤纷的纸花问问父母那是什么?父母告诉我是花圈。
我没问其它的问题,他们也就没告诉我。如果我知道得很详细,可能不会在课堂上造出这样的句子,不过也不太好说。
我自始至终就只说了一句话,却引来了我的老师那么多的感慨,并且不断地向外扩散宣传,就好像是自己教出了一个非常出类拔萃的尖子生一样的神情和态度。
那时候,我的同学们都替我着急。他们也都觉得“那么多的东西,你用什么什么不好非用花圈?”
只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自己的一个性格特征——带有几分傻乎乎的天真和可爱,不懂得先问问那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用途或是可以派上什么用场,直截了当地就在课堂上说自己喜欢花圈。
不过。那些五颜六色且超级治愈并作为各类殡葬场合的重要道具之一的花圈这项手艺和技术足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先不说那些五颜六色的纸花看上去仿佛有一种超级治愈的赏心悦目。那扎花圈的功底还真不是三两天就可以练就出来的,
在老舍的小说《我这一辈子》里面讲述的“我”平淡却又饱经乱世的一生中,少年时期在一家扎纸铺里当“学徒”。
学徒三年,老实安分的“我”加上刻苦勤奋,学会了各种扎纸的手艺。出师之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可以独当一面的“扎纸艺人”,并且完全可以凭借这门手艺养家糊口。
只是后来“我”又当上了巡警。
齐帆齐微课第3期,第9篇1150字。累计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