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一本非常喜爱的书,柴静的《看见》,随身带着去到很多的地方。
柴静曾在多个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在书的扉页,柴静没有用太多的笔触来介绍自己,而是轻描淡写的说她是个记者,是个主持人。
在我的印象里,柴静也如同这个简介一样,不过分喧哗,永远关注着事件中微小的人,从新闻中来,到新闻中去。
这本书,当人们想要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时,总会觉得无从下手。
因为它是新闻事件的记录,是柴静的自传,是对每一个事件的反思和感悟,更是柴静对自己央视十年不断犯错不断改正不断成长的写照。
每一页,每一个新闻事件,每一篇报道,我都从中看到了新闻以外更值得深究的东西,看到柴静作为一名记者的用心,和对事件中人们的关怀和理解。
也让我陪着她一起,在字里行间,看见这个世界的真实,看见这个新鲜俗辣、残酷又美好的世界。
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新闻事件的始末事由,也是柴静对待新闻、对待事件真相的执着,对人们的尊重,更是一种看见这个世界的方式。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
在文本的开篇,柴静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
2003年的非典和地震的事件报道让我看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征地、污染、维权事件让我感受到了最底层民众的无奈和心酸。
虐猫、吸毒、对一些社会边缘的人的采访,让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存在着却被我们忽视的人,沉重,却努力的活着,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
双城的创伤中,一周之内五个小学生接连服毒自杀,媒体的猜测,大人的论断,却是个无解的答案,没有人知道那些孩子为什么选择了死亡。
要去看见事情背后的真相,而不是冷冰冰的结果。
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中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什么是罪恶,什么又是无辜,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判定呢,是新闻中对于事件所下的定论,还是网络上的舆论趋势呢。
西安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大三学生药家鑫撞倒一名女性之后用刀将其刺死。
这个几乎被全中国定义为杀人魔,罪无可恕的药家鑫,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他极其无奈和孤苦的一面,家暴、歧视、自卑、抑郁、充满恐惧、担心被撞的人纠缠自己的父母。
他更像一个没有被爱过、选错了方式的孩子,令人不仅扼腕叹息。
我们常常看到新闻,看到新闻标题里令人震惊的主题,看到一个个冷冰冰的伤亡数字。
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却是采访时,无限接近事实真相时的沉重,死难者家属独自在黑夜里的挣扎和愈合,看见这世界边边角角的人们努力生活着的样子。
我们也许从未感受过他们的存在,但他们的的确确和我们一同生活在这片天空下,挣扎又充满希望的活着。
柴静说,这本书中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的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只选取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而这也同样给了我相同的感受。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不要轻易去论断真相。
我们能否真的跳出视野的局限,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去了解和理解,来看清这个事件的真实意义呢。
我想,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
用心去看见他人的人生,看见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其实也就是看见真实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