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书的效率比较高,随遇而安用了不到半个月看完了,尤记得当初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从心里抵触的,只因为年轻气盛的我不愿意过所谓的随遇而安的生活,觉得这不上进,就这样两年后机缘巧合,我才拿起这本书看了起来。
孟非在书里先叙述了自己的经历,从重庆到南京,后讲述了自己几个因为工作关系去过的地方,新疆、希腊、德国、以色列。
重庆的筒子楼,外婆的厨艺,报社,重庆的朋友等等,将我也拉回至重庆,终于知道为啥朋友喜欢这本书,因为有重庆的共鸣,虽然我们的时代比他晚个10多年,但是人还是那样的人,而我去重庆更是晚了,现在想想重庆的大学时光,好多重庆独有的特色,让我这个毕业去到广州的人很不适应,嘉陵江那个我一有烦心事就去发呆的地方,运动场跑了4年步的地方,晚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操场的某个角落想事情等等等等,重庆的回忆是那么美好。
南京,看过南京之后才知道孟非是高中毕业,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不知道为啥我对学历不高,但是成就非凡的人情有独钟,虽然有时候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但是与后天的努力不无关系,相反我们这种在体制内一直读死书的人,不见得这么上进。当然孟非的才华在高中就可见一斑了,虽然只有一门语文,但是现在的专注精神就是如此,哪怕一件事情你做到极致了,总会看到成就的。
之后印刷厂的工作,无论多苦的工作环境,还是煎熬下去了,可能当时就是生存的压力吧,是金子总会发光。从电视台搬器材的临时工,到摄像、到编辑、到制片、到主持,一步步看着都是如此的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在孟非的笔下就是一笔带过,就好像安排好的似的,契合书的主题随遇而安,但是是人应该也能看出来,这个离不开对本职工作的尽责,都有熬夜赶制的艰辛旅程,只是或许在他看来就是平常的事情。我们现在的工作又何尝不是,年初给自己定计划的时候,想了很久,发现自己一直悬在空中,不落地,自己都觉得自己累,好多时候对现状的不满,想有所改变,但实质上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真的是100%的付出了么,好多时候努力一下看不到结果就放弃了,看到同样不努力的同事跟我们完全同等的对待,心里各种不平衡,然后就成了人云亦云的跟他们一样,实质上如果能不这么浮躁,专心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到极致,肯定会看到不一样的境界的啊,哪怕给自己限定个时间,再坚持一年,真心的努力了再没有任何进展然后再想着转行或者其他出路,所以呢,就眼前的事情,干吧。
从《南京零距离》这个节目,他开始有了知名度,我居然没看到,幸好之后的《非诚勿扰》还是看了几期,的确在节目中孟非经常像拉家常似的将事情讲述清楚,中间参杂着幽默,不得不让人折服,这大概是主持人的功力吧。都说没有所谓的“一夜爆红”,都是长年累月的积累,让自己增加了更多成功的机会,又想起那句“千锤百炼的技术”,将自己的技能磨练到一定境界,到了该用的时候自然发挥,就已经是神奇般的存在了。
新疆,看到新疆的部分,只觉是一部历险记。在未开发之前那是一片乐土,那里的人如果只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淳朴,可是现在呢,商业化真的能改变人的头脑,应该现在大家都满脑子的money了吧,也没错,社会发展的太快,人都变得比以前势力很多,只能自己在细节中去寻找那丢失的更纯粹的东西。对于孟非本人来说,或许是这个工作让他有了转折点,也算是磨练了技术吧,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个积累过程。
关于国外的部分,希腊,一个词形容就是,民主,原来民主的起源是古希腊,而且一次民主的战争导致了马拉松的由来。
德国、以色列没有特别的印象了,只是国外都明显的一点就是freestyle,很休闲惬意,干活都慢慢来,生活节奏很慢吧,都是享乐派。
所谓的随遇而安,真正的意思应该是,努力做好眼前的事情,这样照个事情的自然发展就好,总有机会出现。前提真的是眼前的事情做好,做与做好差别还是蛮大。这种态度对当下的我们还是蛮受用,当下的我们这一代都太浮躁,努力了一下没看到成绩出来就有点懈怠,就心不安,就想着放弃转行之类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其实根本原因是量变的量还没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已,所以呢检讨自己,锻炼自己的技术,有了千锤百炼的技术,机会总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