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讲述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优酷简介写道:《掬水月在手》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1924-)传奇的人生……
但论传奇,则人生多半跌宕起伏;但论传奇,则其总有闪烁于世的光亮。
正如王国维所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无苦难不成传奇啊;而倘若不能立于风浪之中,人生转瞬即灭,便无从对世界产生影响。
苦难,世人俱畏之;而能穿越苦难者,其身上便有了不一样的能量,对身边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有了影响。
面对人生故事,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人的生存智慧,一个人是如何面对苦难地?以及我们可以从她身上学些什么?
叶先生的友人说:“古诗词救了她”,“她遇到什么困难,古诗词就能把她渡过去”。
古诗词缘何能救人呢?
一 、诗法-升华
古诗词里有智慧的集结,正如顾随老先生说的:一切“世法”皆是“诗法”,古诗词及其作者生平给我们带来思想的借鉴、心智的启迪。
我猜想叶先生在诗词文化的熏陶中,也渐渐有了自己面对苦难的“升华定势”。叶先生从朱彝尊《静志居琴趣》就读出了“弱德之美”。
不耽溺于当下的困难,去阅读去探寻,总有适合心灵的救赎。
二、写诗-面对
诗意的语言,往往是充满画面与感受的语言。画面的呈现,始于情景的想象,引发情感的再度;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再一次去感受,并将感受化作文字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样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逃避自己的感受,就会借助外在的事物来转移注意力,比如沉溺到煲剧中,比如酗酒。而当我们去和别人讲自己,或者去写出自己所经历的,都是在触碰自己的感受,在直面自己的人生。当感受流淌之后,理性的思考会逐渐浮现,就更容易把我们导向解决方案。
思考诉诸笔端,表达得到了进一步的梳理,最终呈现出来文字是感性和理性的深度整合,无论是表达呈现方面的整合,还是在事件中个人冲突部分的整合,所以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面对”的过程。
细细品读,《踏莎行》里就传达出这样一个过程:
烛短宵长
昔日填词
时常叹老
月明人俏
如今看去真堪笑
梦回何事萦怀抱
江山别换主人公
抛开烦恼即欢娱
自然白发成年少
世人偏道欢娱少
柳柳梅梅
软语叮咛
花花草草
阶前细草
眼前几日风光好
落梅花信今年早
耐他风雪耐他寒
纵寒已是春寒了
“眼前几日风光好,落梅花信今年早”,无常也是常态啊,看明白了,不聚焦于苦难,也总能看到那缝隙里的希望的部分,“纵寒已是春寒了”。
三、吟咏-释放
叶先生不仅写诗,也常常吟诵诗词,内心中的郁结通过口的表达,得到更好的释放。
叶先生说“真正的吟诵是诗人的生命在你声音里边复活”,那意味着吟诵中有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情感。
这一方面,我是有体验的。每每当我朗读或歌唱,总能调动起自己身上的情感细胞,内在情感流动,和自己的内心也更加贴近了,仿佛做了一场内在运动的身心通畅感。
当我们汲汲求取外在的成就或者来自他人的情感给予,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无视身上的疲倦,我们就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你没有了那种对自己的理解,于是也没有了活生生的生命感。
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这样的吟诵也是心灵的瑜伽。
末:“活得很美”
以上,是纪录片带给我的思考。自大学毕业后,与诗之缘日浅,嘉莹先生又把我带近了。
刘秉松说:“她把负面的东西也讲得很美。她活得很美。她把苦难和快乐拉得很平,而她没有说,哪个会伤害她……人生最难就是你能够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而用这相同的态度去接受,轻而化之。” 活到这样的境界,已是心灵的达观了。
百凶,刺激词人灵感;而词缘亦助力词人度过重重劫难。
愿有缘的你,也能感受这种诗意力量,活出属于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