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随笔
全文共1527字,阅读时间5分钟
第一次接触到乔纳森·海特[1]的“大象理论”(《象和骑象人》)时,内心的震撼难以用语言形容,文字只能将内心的澎湃挤出一丝水花出来。
我们都知道人有理性和感性,知道脑中永远两个互相掐架的小人——天使和魔鬼,也知道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2]
可是当乔纳森·海特把情和理分成大象和骑象人[3],这种比喻太贴切,太有画面感了——一只庞大的不受控制的巨象,和一个想要控制住这只庞然大物的小“理性人”。
看到这个理论后,许多人物和情节在脑海中闪现——
金庸笔下的裘千仞,面对年幼的郭襄,在是否要痛下杀手间犹豫不决,浑身颤抖,苦苦和自己的“恶念之象”纠缠;
《捉迷藏》电影中的看似慈爱的父亲,在双重人格的交汇时,被邪恶“大象”支配的狰狞;
《小丑》电影中,joker的黑化,任由心中大象横冲直撞·····
“人类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时彼此还会互相冲突。一部分就像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自觉的、推理性的思考,但是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
——乔纳森·海特
在生活中,这样“人象对峙”的情形比比皆是:我明明想要做A,却不停地在做BCD。是我懒吗?可是明明我也很勤快地做其他事——只为了逃避做眼前这件重要的事,我控制不住心中那头大象的走向。
海特本人也坦诚,他也常有这种自我分裂的时刻:
“面对菜单上出现的甜点我绝不会动心,但看到放在桌上的甜点我却无法抗拒;
我能下定决心,在手边工作完成前绝不起身离座,但是我却发现自己会跑进厨房,或一再借故拖延,无法专心做事;
我也可以下决心,一定要在清晨6点起床写作,但等我关掉闹钟之后,我对自己所下的起床指令最后还是失效。”
大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改变真的太不容易了。
每天早上睁眼,都会信誓旦旦地决定:新的一天,一定要有新气象!
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做,我也会充当别人的导师,告诉TA要怎么做。可是,我自己却不会按照我想的那样去做。
一天下来,身体就不自觉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消极、逃避、拖延。那只大象自顾自地按着自己的喜好、节奏和路线走来又走去,留骑象人自顾自的在象背上着急。
对现状不满也没用,你每天都只是活在过去,用过去的思维生活、做事,你的思想想要往前走,可是你的身体却因肌肉记忆任由过去的惯性重复着错误。
过去所有的动作雕刻成了现在的模样,没有训练大象,它就会凭着喜好自己走向某个你不知所措的地方。你不主动改变,生活会逼着你改变。
也许是生了一场病,你才知道健康的重要,于是运动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也许是工作上遭遇滑铁卢,你才知道平日摸鱼滑水最终会害了你;
也许是等到经济出现危机,你才明白开源节流投资理财的重要性;
也许仅仅在某个深夜,你突然惊醒、顿悟,想要发自肺腑地改变,可是觉察只是改变的第一步,你要训练心中那头大象——花大量的时间了解自己,质问自己,改进自己,把人生哲理和自己的生活联结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改变。
平静的大象你可能还能驾驭,可是当它有了情绪呢?
So,今天,你的大象还好吗?
注释:
1.乔纳森·海特:著名的心理学家,一直活跃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曾在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工作16个年头,后面转入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道德心理学和商业伦理。2013年被《展望》杂志(Prospect)评选为“世界顶级思想家”。
2.本我、自我和超我: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3.象和骑象人:“当我在思考自己为何老是那么软弱时,我联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里握着缰绳,只要动动缰绳,我就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止或往前走。不过,只有在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时,我才指挥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就根本斗不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