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千万不要辜负这个最好的时代

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收入人群想要提高收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打工。

这是因为,大城市能为从事快递、家政服务等低技能工作的打工者提供不错的收入,从而弥补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但如果大量人口被限制在农村或经济落后地区,不能自由流动,那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拉大,地区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也会拉大。

目前,我国人口流动依然受到很大限制,这是因为,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推动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模式,有“重土地轻人”的特点。

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这不利于外来人口在城市中安家落户,也不利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中谋求更好的发展。

因此,在过去40年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有明显扩大,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7倍,而北京和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贵州、甘肃、西藏等地的3.5倍。


这都与人口流动受限有关。

《置身事内》一书作者兰小欢教授指出,要想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关键是要平衡人均差距,而不是规模差距。

也就是说,让每个城市都像上海和北京一样繁荣,或是在其他地区再造一个长三角或珠三角这样巨大的都市圈,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最理想的状况,是达到地区间人均意义上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均衡,关键就是让劳动力自由流动。

比方说,一个农民来到城市里,哪怕摆一个早点摊儿,也可能足够养活一家人,甚至有机会把早点摊做大,发展成连锁生意。

反之,如果他一直呆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在自家吃早饭,压根就没有做早点摊生意的土壤。

与之类似的还有家政、外卖、快递、代驾、餐厅服务员等职业。

兰教授告诉我们,正是这些看上去低技能的服务业工作,支撑着大城市的繁华,也支撑着所谓“高端人才”的生活质量。

如果没有物美价廉的服务,大城市里的生活成本就会急剧上升。

假如一个城市只招揽高端人才,而拒绝低端人才入内,那么,这里的服务业价格就会越来越高,人们的收入也会被逐渐抬高的生活成本所侵蚀,各种不便利还会让生活质量下降,最终,“高端人才”也会逐渐离开,另寻高枝了。

正因如此,兰教授才一针见血地指出,城市化的核心不应该是土地,而应该是人。

要实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均衡、缩小贫富差距,关键也在人。

要真正帮助低收入群体,就要增加他们的流动性和选择权。

帮他们离开穷地方,去那些能为他们的劳动提供更高报酬的地方,让他们的人力资本更有价值。


只有这样“先富带动后富”,最终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