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荐的书,全名叫做《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是2016年11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由两位作者合作撰写,一位是心理学家Anders Erics,另外一位是科学作家Robert Pool。
本书主要围绕“刻意练习”的主题,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揭示杰出人物是如何通过运用它发展自身的杰出能力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惊喜的发现:原来人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成为“天才”。
有个著名的“10000小时定律”,它指出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只要10000小时的练习。本书对此定律提出了一些怀疑。
作者认为,这仅仅算是一个心理学上的猜想,并不科学,并不对所有的领域具有普遍适用性。
重复的练习是成功必备的方法,但也需要掌握一个技巧,那便是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什么是“有目的的练习”呢?我们都知道要想实现学习一项新技能,就要进行不断的练习。而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都是有效的。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有目的的练习应该区别于“天真的练习”。
所谓天真的练习,指基本上只是反复性地做某件事,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1 、应该具有明确的特定目标
这里讲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主人翁叫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一位马拉松运动员,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后来他在自传中揭示了成功的秘诀。
原来每次比赛前,山田本一都会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的看一遍,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在比赛过程中,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第一个参照物,到达后再以同样的速度奋力奔向第二个目标。40多公里的赛程,被分解成许多小赛程,自然轻松多了。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终点线,怕是一开始就被吓到了。
给自己设定大目标、进行练习的同时,要学会化粗为细,做好每一步的计划,然后进行小目标的有目的的练习训练。这样做更容易帮助我们“不慌不忙”的实现大目标。
2、专注
有目标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例如,我们都有过类似于在晨读课上打瞌睡走神的经历,那时的朗读或者背诵,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效率低下,一个字也记不住。
3、及时反馈
如果没有反馈,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要提高,或者你离目标还有多远。
例如,我们在学校学习阶段,老师总会给我们布置作业,在一段时间后会进行阶段测试,来检验我们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便是体现了反馈的重要性。
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进步的空间,也增加了我们前进的自信心。
4、走出舒适区
例如,在学习新的技能的知识点时,如果仅仅只是重复练习自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点,而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不去强迫自己更进一步的练习更多晦涩难懂的知识点。那你便永远无法进步。
走出舒适区,走向成功。
前面学到了有目的的练习,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但是走出舒适区,你可能会碰到了感觉很难做好的事情,那些似乎永远也无法跨越的障碍。此时,我们陷入了所谓的“瓶颈期”。
那么如何度过瓶颈期呢?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要从不同的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强烈的动机去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一: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
“不管遇到什么障碍,越过它的最好办法就是从不同的方向去想办法。”
事实证明,我们觉得无法克服的一些难题,其实更多的是由于心理层面的障碍。
如果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头脑风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或者去寻求别人的帮助,跨越障碍并非登天。
所以有人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不无道理。
二: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
事实证明,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过程中就半途而废了。
作者提醒我们“保持专注并继续努力,是很难做到的,而且通常没有趣味。因此,动机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
根据二八定律,成功的人一直只占少数。为什么有些人在努力的过程中,就能不断坚持克服一个个难关,逼自己保持专注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原因在于他们有强烈的动机,那促使他们向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
找到自己实现目标的动机。
如果你想了解一名喜爱的作家,你就会去阅读他们的作品;如果你想拍出自己心爱的照片,你就会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摄影技术;如果你想给大家表演一门乐器,首先你会逼自己学会弹奏它......
你用动机不断激励自己,实现目标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