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灵魂深处,青春要比年老寂寞。
这句非常漂亮的,像诗一样美的语言,出自一位14岁少女的日记。书于二战中的《安妮日记》。
一个青春期的鲜活少女,为了躲避二战中德国人对犹太人的迫害,藏身荷兰郊区的偏僻仓库里。与她同时藏匿的还有另外7个人。由于遭人告发,他们都被送进了集中营。战争结束后,只有安妮的父亲活着,他尊重女儿生前的愿望,出版了这部日记。
无力去讨论战争及人性。沉重得不知从何说起。
尽管安妮在日记中口口声声说讨厌政治,但是她对政治的理解之深刻超过了很多成年人。
同样是少年书单上的一本,我只是想把它勾掉。这本书不应该只推荐给孩子们读,更应该推荐给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半个世纪过去了,可是青春期的所思所想大概一直都没变过。青春期的小烦恼像小山丘,却又绵延不断,那种真切的悲与喜总是激烈。
你真的试图去了解过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我们来听一听安妮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在我挣扎的时候爸爸始终不能给我有力的支持呢?为什么每当他向我伸出援手之时却常常适得其反呢?因为爸爸的方法不对。在他跟我交谈的时候,他老把我看成一个正在经历各种困惑的小孩。
一个少女,清楚地认识到了父亲在与自己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正确的表述应该是:青春期的孩子不满于父母与自己交流的态度。他们已经不喜欢被当作孩子,他们有强烈的被尊重,被理解的渴望。
除了爸爸之外,没有人能让我觉得自己原来也是个懂事的人。但有一件事情他没有想到。你知道吗?他并没有意识到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出类拔萃的人而努力奋斗。我不想总听到“这个年龄的通病”,或者是“其他女孩子”,又或者是“到时候她就会好起来”诸如此类的话。我不希望自己被当成一个普通的女孩,而是一个有个性的安妮。
很多时候,我们轻看了孩子,以为他们太小,还不理解梦想是什么,更不可能为之奋斗。但青春期孩子在这个方面表达出来了强大的自信和自律,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他们比我们要纯粹的多。
孩子们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有个性的生命。然而,真正使他们“泯然众人”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最最亲爱的父母和最最敬爱的老师。
那些毁灭孩子个性的话语就不要再说了。每一个人都是最特别的存在,谁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孩子就愿意和谁做真正知心的朋友。
因此,安妮意识到父亲不可能成为她最期盼的亲密朋友,她觉得同龄的男孩儿彼得更加合适。
我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可以听我倾诉衷肠的人。我需要一个朋友能带我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今天的父母和家长们看来,这就是令人头疼的早恋问题的开始。但是孩子们的初衷,并不是要找一个恋人,而是希望寻找到一位真心理解自己的朋友。
我们总是以为,孩子们不可能区分这两种感情的微妙区别。但他们其实能够区分的很清楚:
当他在我身上感受到友情的时候,这就渐渐地转变成了一种特别亲密的感情,可再仔细想想,我意识到我不能允许那种亲昵继续存在。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他们真的产生了彼此爱慕的情愫,打压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我们真该相信,孩子们具备这样的力量,自我判断和纠正。
现在他深深地依恋着我,而我也找不到可以摆脱他的办法,更无法让他独立起来。我意识到他已无法成为我理想的朋友,但我想不管怎样,我都要尽力把他从狭隘的思维中拉出来,让他利用自己的青春去做出些成绩。
当你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时,大概已经忘记了那些青春期懵懂时光里,绵延不断的烦恼了。
声称年长者在这里生活更加艰难的人明显没意识到年轻人的困惑。
那是些因为年轻而令我们无法接受的困惑,是无论如何都会向你不断涌出来的困惑,到了很久的将来,我们以为总算找到了解决的方法,结果这个办法却无力抵抗事实,到头来我们又会把这个方法贬得一无是处。这就是成长岁月中的艰难。我们在内心深处浮现出许多理想、美梦和希望,但最后似乎只是为了毁灭它们,让它们接受可怕的现实。
少女安妮,经历了战争,目睹无数同胞遭受苦难,当她仰望苍穹的时候仍然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相信和平与安宁定将复返。
然而,那些青春期的烦恼和困惑却一点都不亚于思考人生和世界未来的大命题,它们不断地打压幼稚的心灵,但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有些答案必须自己去寻找,有些痛苦必须自己去经历,成人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莫名的打压。
“因为在灵魂深处,青春要比年老寂寞。”但愿这句话能唤醒你已经远去的青春感受。理解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