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将相争

事情发生在公元1056年。

这一年是北宋嘉祐元年,在位的是宋仁宗。

宋仁宗理政期间被称之为盛治,知人善用,民安俗阜,从十三岁即位起算,已经执政三十四年了。

但是有个重要的问题,困扰着朝堂。

宋仁宗至今仍膝下无子。

这一年正月初一,宋仁宗在朝堂接受文武百官参拜时,忽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

这把周围的人吓坏了,一通忙乱。

好不容易才缓过来。

到了正月初五,宋仁宗宴请辽朝使者,又出现了语无伦次的情况。下面的人赶紧扶走,跟辽朝使者说皇帝昨天晚上喝多了,搪塞了过去。

大臣们已经知道情况不妙。

因为前一任皇帝宋真宗,宋仁宗他爸,当时就是这种症状,状况时好时坏,后突然加重陷入昏迷,以致驾崩。

这是老赵家的遗传病啊。

病情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就会加重,眼下却又没有太子,政局凶险莫测。

以文彦博、欧阳修、范镇等为代表的文臣们,就非常操心朝局中的不可控因素了。

这种时候可不能大乱啊。

他们焦灼的目光,聚焦到了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叫做狄青。

时任枢密使。

枢密使这个职位始于唐朝,在五代十国时期,为了适应连年战争的需要,枢密使作为皇帝的亲信,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与宰相平起平坐。

到了宋朝,因为太祖开国的故事摆在那里,崇文抑武就逐渐成为了基本国策。枢密使的任职者也逐步转为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但是狄青成为了一个例外。

狄青出身底层,少年时还曾被脸上刺字,发配京师充军,然后因为精通骑射,反倒有了用武之地,从下级武官做起,在西夏战场上骁勇善战、屡立战功。

奋斗几十年,到公元1052年,狄青做到了枢密副使。

已经是跻身执政大臣之列了。

这个时候的狄青,已经引起了不少文臣的反感。

但紧接着,广西的一名少数民族首领,不堪忍受交趾国(越南,当时宋朝名义上的藩属国,不过经常侵扰边境)的欺压盘剥,但再三请求归附宋朝又得不到收纳,遂自行建国,举兵反宋,攻破邕州(今广西南宁),多次击败宋军。

宋仁宗力排众议,选择让狄青出马平定。

狄青不负一代名将。

先是摆出一副按兵不动的姿态,迷惑敌人,然后迅速率军昼夜奔袭,越过了昆仑关,占据了有利地势,一战就击溃了叛军。

不做则已,一发必中。

于是狄青再立军功,宋仁宗大为嘉奖,并升任为枢密使。

狄青本就善于“驭众”,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据说他带的队伍,如果遭遇突然袭击,会人人争先地上前打仗,没人敢落在后头。

现在又做到了军事部门最高首长。

史载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争相夸奖赞叹。

威望极盛。

但是当时文臣的共识,就是狄青必须离任枢密使。

宰相文彦博就先提议,让狄青出任两镇节度使,离开朝廷。

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啊,怎么能没有罪就惩罚呢。

文彦博说你们老赵家的太祖赵匡胤,岂不也是后周皇室的忠臣吗?还不是得了军心,陈桥生变?

宋仁宗听了,默然无语。

欧阳修又站出来,说开封最近连天暴雨,受灾严重,下雨就是水,水属阴,兵将也属阴,这是“阴气相冲”,须罢狄青,以顺天意。

范镇也对宋仁宗说,再不罢免狄青,就来不及了,一场兵变马上就要发生,老臣我与其让乱兵砍死,还不如死在谏官的任上。

还有更狠的,说狄青家的狗,头上长出了犄角,还有人看到狄青家里有红光,这都是不祥之兆啊。

再后来,就是开封水灾,狄青因住宅被淹,举家搬到大相国寺(北宋皇家寺院)暂避,有人见到他“穿黄色衣袍行走寺中”。

似乎狄青脸上的刺字,就是那四个字——“黄袍加身”。

到了这一年的八月,宋仁宗实在扛不住了,只好罢了狄青的枢密使,安排到了陈州(今河南周口)当知州。

狄青到陈州以后,宋仁宗每个月都派使者去慰问看望他两次。

每次听说皇上的使者要来,狄青都会整日惊吓疑虑。

无惧刀枪剑戟,就怕皇帝惦记。

不到半年,一代名将,忧愤成疾,生病去世了。

年仅四十九岁。

据说当年狄青还曾经去找过宰相文彦博,为自己辩白,文彦博盯着他,直截了当地说:“无他,朝廷疑尔。”

没有其他的意思,就是怀疑你。

冤吗?

冤啊,这就是“莫须有”啊。

但这就是当时的逻辑。

保障天下安定,烽烟不起的逻辑。

齿轮转动,人人身不由己。

宋仁宗是一代仁帝,狄青是一代名将,而文彦博、欧阳修、范镇……,都是一代名臣。

文彦博谥号“忠烈”,欧阳修谥号“文忠”,范镇谥号“忠文”。

都是最高认可。

也许在另一个世界,他们会再次相聚。

可能相聚时,彼此一笑,转身对太祖赵匡胤说,这可是该全怪了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