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街道两旁的芒果树轻轻晃动。
偶尔一两片叶子从眼前掉落。
才过立秋,这座山城已经变凉。
肚子咕噜响几声,我该吃早餐了。
小店不过10平米,招呼的男孩二十出头,五官很是俊朗。
“一碗捞粉。”
“好的,粥在锅里,你可以按食量自己盛。”
“好”,边说边从消毒碗柜拿出碗来盛满。
几秒钟后,一碗透明雪白的捞粉端了上来。
一层花生油没过碗底,白芝麻均匀地铺在捞粉上。
拾起筷子,吃一口,爽滑清香。家乡的味道!
“你从哪里回来?”男孩一边擦手一边笑着问我。
“广州。”
“还在读书吗?”
“不是,我已经工作了。”
男孩问得亲切,脸上的笑容,熟悉的乡音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你们店很早开门哦。”
“三年了,每天早上四点开门。”
“哦。”这个城市的夜晚只到10点,昨晚回到,这里已是一座空城。
男孩似乎还想问点什么,“买单吧。”我抽了张纸巾擦擦嘴巴,背上背包。
“好的。”
男孩找回我一块钱,我拿了钱,笑着朝他挥手。
“下次帮衬。”
“好,拜拜。”
对于乡人的热情,我既享受又局促。
刚吃饱,不想坐车。索性走了起来。
一路上,烟酒饮料,中药草药,农机修理,五金店不断。
几个提了菜的阿婆从我面前走过,絮絮叨叨说着家里媳妇、孙子的事。
不知为什么,突然就想在这里安定下来。
三年前,当时我在这里电视台做实习生时,我问过一个记者:“我们这里每年都有高考状元,每年那么多人考上大学,为什么经济建设跟不上去呢?政府没有什么挽留人才的措施吗?”
那个记者若有所思地望着我“你也不会回来的。毕业了,就不回来了。”
我一时语塞。
毕业后,我终究没有回来,大一在床头写着的“回**,建家乡。”成了一句口号。
往前走多几分钟,发廊,药店渐多,离热闹的市中心不远了。
不断响起的喇叭声,问我是否要坐车,我挥挥手,就让我慢慢走一段吧。
到了广场,在奶茶店点了一杯青梅子绿,满口梅子的清香酸脆,那是回家过年,一帮同学聚会的感觉。
如今我们散落在珠三角的各个城市,各自打拼,很少见面。
要不在一线城市赚钱,回来这里消费多些,推动一下家乡经济建设?
有人说,那么多人背井离乡去往大城市打拼,就是为挤进中产阶层,留下来,享受大城市的教育、医疗、娱乐等资源。留不下来的,就会回家,他们的后代会再次背起行囊,前往大城市打拼。
这其实是一场资源争夺战,实行的是淘汰制。
……脑海里很乱。
朋友丹给我发了条信息:周一早安,任何事情都应该尝试一下,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事情,或者什么样的人将会改变自己的一生。
我知道,她应该是在开早会,满满鸡血味。
发了捞粉和青梅子绿的图片给她。
“回来办一些证件,给你看看吃的。吃完我就回广州了。”
“打算去哪?”
“去一趟远一点的地方,今年还没有出去玩过。”
“去吧,去吧。”
“对了,Z今天也要回广州,你要不要坐顺风车回来?”
“好。”
Z原来跟我一样,也是回来办护照,续签通行证。
Z开车时速去到70多公里,那时还没上高速。
一路疾驰,离这个城市越来越远。
2016.9.12写在离家的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