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7---104
今天继续阅读《“不乖”教师的正能量》
《少数派该怎样做?》
凌宗伟校长勤奋好学,他对课堂教育的探索,对真是教育的触摸,对老师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有丰厚学识,对教育有清醒深刻认识,又有领导能力的校长。我想这样的校长会把他的那些丰富的学识和智慧,对教育独特的理念,融进工作中,相信他们学校的老师也是幸福的。这让我想起王阳明,一代大儒驰骋战场时的睿智和温墩。
还有夏昆老师,他的诗词和电影鉴赏课做的那么出色,孩子们表现的那么精彩,让人难忘。这样的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火苗,但是夏昆老师抓住契机,一直鼓励孩子们,给他们时间,给他们展示表达的舞台。孩子们这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不正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吗?这些在体制内看不到的课程,在夏昆老师的课堂上有。当然,夏昆老师本身有这样的学识。这样的“不乖”,让人敬佩,让人仰慕!
我非常赞同沈立新老师理解的“不乖”,我也非常赞同他的班级管理模式。孩子们有时候需要规矩,有时候需要自由。在体制内的我们,需要牺牲一些东西来换取孩子们的自由,保留他们的童真这是最可贵的。可能很多大事,我们做不了,但出现在教育现场的多是日常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只要我们去做,就可以得到。
这些老师也许都是学校的“少数派”,但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这些少数派越来越多,也正被很多人认可,甚至有人还想加入这样的少数派的行列。其实仔细想想,很多老师就是少数派,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各自的所教的学科内探索着那些自己心中的给予孩子们的美好,温和而坚定,包容而认真。
我觉得这个少数派和体制内的一些教育理念并不冲突。读到山东纪现梅老师的故事,这引起了我对体制内教育的思考,是不是我们一定要想冲出体制的包围圈,与他殊死搏斗,有你无我,有我无你,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吗?体制内对教师的常规,教案,笔记,听课记录,还有学生的作业批改要求,完全是毒瘤吗?是这些事他们完全占有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吗?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中国的教育体制。前不久有幸亲自听美国的两位中学生以及他们的爸爸谈美国的教育,他们说美国的教育完全不以分数来衡量孩子,如果你要想考一个比较好的学校,除了有正常的知识测试外,你还要必须得有一项爱好,有对你自己长远的规划,表达沟通能力得强等等,这样的教育环境,听起来很让人羡慕。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衡量一个孩子的能力,就是看他的分数有多高,这也是升入好大学的唯一通行证。刚开始我对美国的教育完全是羡慕,羡慕,羡慕。觉得我们的教育怎么就不能学学外国的模式呢?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且发展阶段不一样,传统的文化理念不一样,如果我们只觉得别人的好,一味去模仿别人的话,可能会得不偿失。所以,我们也要看到自身的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或者理念带来的一些好处。从大处着眼,这几年我们的国家,不是发展的好好的吗?就拿我们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来说,不只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十年前相比,简直是有天翻地覆的变化。难道说这里面的发展没有教育的功劳吗?
所以说对我们的体制内的教育,我应该持怎样的一个态度?我想起码不是绝对去反对的,应该看到它的好,也看到它的弊端;并不是说所有体制内的东西都是不能要的,都是毒瘤,不能触碰的。
做一个的教师,对于日常工作,比如学校例会,作业批改,教案书写,听课记录按要求完成,我想这些东西和我们的日常教学应该没有多大的冲突,只不过是多花费一点我们的时间而已,如果努力地去平衡还是可以的。试想想,如果一个从教很多年得教师,连这些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或者不达标的话,一方面,是否是能力问题?可能就是自己的要反思了。另一方面,这样的老师肯定在现有的体制下会很不幸福,如果把精力都耗费在自己和体制作斗争,每天带着这样的累赘感和郁闷感的心情去教学的话,只能是自己的不幸。
大环境就是这样,要寻找它的亮点,学会去欣赏它,但是也要看到它的糟粕,坚守心中那份对真教育的坚定。不断的丰富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智慧,更有力量;内心变得更温润,更包容;把自己心中对教育的那份想象,在实践中带给孩子们。蜕变成独一无二自己,并欣赏自站在讲台上最美的样子。
我就是我!凌校长、夏昆老师、廖学军老师、黄蕙欣老师、沈立新老师……不都是这样吗?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少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