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写好后,第一时间分享给了我的老师——她应该是此文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读者——这也是我记录的心意。
老师看到后给我回信:“看了你发给我的文章,很是高兴与感激,同时也不由得回忆起你在校学习的情形…你在老师的心中是位品学兼优的孩子。我记得作文和日记你都写的很好,就常拿给其他老师欣赏。她们看了也都赞不绝口。其中一位语文老师还拿去给她班学生读。那时的我觉得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你的懂事善良、好学上进永远留在老师的心中。在我们分别后的这些年里,在和别人的聊天时会不由得提及你。你永远是老师的骄傲!”。
读完瞬间就想泪流。感动于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她们都给予了我许多的宠爱,还有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
我回信告诉老师,您短短几句话便让我感动十分触动,如果我是“高徒”,那也是因为“名师出高徒”呀,是因为先有名师,才有的高徒——这也是我发自肺腑的话语。
正是因为这至关重要的两年,高密度高强度全方位地学习和输入,到初高中时代,语文的学习已经不费力,成为了更深一层的思想和情怀的涉猎。这都归功于老师的教导和栽培。
在后来我还是可以拿着语文作文高分的十七八岁年纪,暗自决心将来不以“卖弄文字”为生。之后,我走上了与写作完全不同的道路——那就是理工科的生化环材。
再到时隔二十年后的现在,经过烦恼即菩提的打磨,经过再次的求索,又有了重新“执笔”书写的表达欲。
到这时,我心中形成了自己的坚守,即“表达是要有底线的,也应该是有追求的”。这种追求,应该是源于“文以载道”的理想。
我去查“文以载道”的出处,才知道它来自一代大儒周敦颐的倡导和期待。即便十七八岁时认为自己所写的难谈大道,现如今也依旧相去甚远,但还找到了书写的意义——最起码也要写有意义的、对他人有益的文字。
离开学校后的这些年,社会的“时也运也”,我在许多时候都看不清楚前方的路,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伴随着自己很多下意识的选择,构建出另一种人生画面。虽然对于之后的自我评价是很平庸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感恩。
那就继续今天的分享吧。
现在继续回想和分析,四五年级时语文的学习密集又坚实,构成了绝对的底子。
除了《马踏飞燕》,老师讲抗美援朝期间《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个苹果的故事》、《邱少云的故事》等许许多多的篇章,都既生动又深刻。
这些学习不仅是为我们增添了字词段落的积累,更是在老师的讲解下完成了学生们心中精神底色的塑造。讲巴金、讲老舍、讲叶圣陶等名家的作品和作者的故事,都是这个时候老师留给我的记忆。
四五年级语文的学习,史老师要求我们坚持写日记,哪怕三言两语,或是小有主题,都很好。
用现在的话说,其实就是要求我们保持“日更”的节奏。(日更,时下人们用来描述自己每日都要更新自己的习作的一个词)。
在那之后的许多年里,我都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有的时候是为了记录,更多时候成了自我表达和自我沟通的一种方式。这种自我对话的习惯,伴随我直到一头扎进柴米油盐的生活。
每周的日记习作,老师都会收上去逐一查看和点评。正如老师所说,连我当时的日更日记,老师们都会夸赞——显然,我在这里写下这些,不是要表达我的独特和厉害,那绝对是没有的——而是要说老师们的厚爱和鼓励。
我自知日记水平其实难有老师们所认为的那么好,但在老师们眼里,总是能发现其中闪光的东西——或许是其中的精气神,或许是日常观察的有趣,或许是表达透露的进取心和懂事——而她们又将看到的这些视为可贵,反馈给我,给予我更多的鼓励。我能拥有这些特质,其实都是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和激励呀。
回想这些,更加觉得实在是老师厚爱,才做了如此美的梦境。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数学李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同样地炉火纯青。她对待学生的态度,多了许多像是长辈对晚辈的慈爱。
我记得她给我们讲“把1作为整体”,用分数表示部分,用1和分数,一个式子列到底解决相关的应用题,讲一元一次方程、工程问题、鸡兔同笼、追击问题等要点,所有内容都教得明明白白。
课堂上有吵闹的同学,她就停下在黑板上书写的粉笔,侧过身对着那个方向凝视几秒,神情凝重,语重心长地说上几句。说得吵闹者自知不对,又觉得老师言之有理,不觉得是责备。那是一种“你们不好好听课、不好好学习,以后可怎么办呀”的担忧。那是一种来自长辈的关切。
李老师的栽培,有时候还会顾忌我“恃宠而骄”后“过于矫情的玻璃心”,是那种想说也不敢往重了说的斟酌,是感慨我“脸皮薄”的额外关照。
数学的成绩也开始拔得头筹,并且还很幸运地参加了年级组老师们组织的课后“奥数班”,在那里第一次提前接触到等差数列的公式。
也因为这个机缘,上过隔壁班老师的课。又因为日记里记录了一些当时孩童间的小九九,又惹得隔壁班老师不悦和介怀。
人与人的相识有时只能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到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会为自己当时不太妥当的记录引发的误会而悔不应该,不过好在当时收到了老师面对面的释怀,聊以自慰。虽然是十一二岁的小孩,但毕竟已经是十一二岁的小孩了。
所以,慎言、慎独、善护念,是后来一直一直在接受教育的课题。
四五年级迎来了许多像样的考试。
有一次李老师还在上课,突然有不知道是县里哪里来的老师进来,让我们停下课堂,给我们发卷子马上就做的抽查考试。
有一次,冬天的期末考是全县统考。那次语文考了86分,应该是数得上的很靠前的分数,所以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有点出彩。
在这段时间,还接触了电子琴课。虽然按照母亲的话说就是咱家并无音乐细胞,我自己也没有任何乐感可言,实在是没有必要。
但现在回头看,我感觉还是有所裨益。由于学得浅显,也只能弹奏一些入门的曲调,听到旁边的大孩子弹奏《童年的回忆》,甚是好听。可惜到现在也还没有学会独自弹奏。
后来才知道这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成名曲。虽未能亲自弹奏,但还是可以欣赏,略知乐理,且知道这些音大概是怎么来的,我觉得也是一种收获。
(未完待续,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