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中在大家影响中都觉得天启帝朱由校实在不成器,任由宦官魏忠贤专政,把大明天下搞得乌七八糟,民不聊生。如果不是早死估计大明就亡在他手里了。
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一下明朝历史恐怕就不会这么轻率的下结论了。那么这一篇我们详细分解一下天启年间的故事。
木匠皇帝朱由校
这一切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整个明朝的人文,政治格局。其实呢明朝整个王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比较有个性有特色的,相对于其他朝代,明朝的皇帝更接地气。就和普通百姓家一样,随自己喜好,做事任性,比如明武宗朱厚照。也有贪玩却也不忘本职工作的明宣宗朱瞻基,也有从小受尽苦楚长大以德报怨的明孝宗朱佑樘。还有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喜好做木匠的明熹宗朱由校。
但是由于老祖宗朱元璋基础打得好,制度设定的扎实。所以并没有什么玩忽值守,致使朝政混乱出现。而天启皇帝那几年间其实也一样,相对于以前的朝堂也并没有什么大奸大恶的人出现。朝堂还是完全由皇帝牢牢掌握。
大太监魏忠贤
就算后世比较诟病的宦官九千岁魏忠贤也不是那么恶贯满盈。说白了其实就是皇帝身边的一条狗。完全由皇帝说了算。
顺便说一下明朝的宦官因为体制原因,和宋朝有点类似军队的管理都由朝堂文官决策管理,文官直接对内阁,内阁直接对皇帝。说是宰相又不是宰相,其实相当于皇帝的特别助理一样。这样的结果就是宦官永远没法子插手军权。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还是走的老路子,宦官代天子监督整个天下,内阁管理国家使之正常运转。但由于王朝处在末年,文官腐败堕落后就不是那么廉洁忠心,党争不断,贪官横行,为了自己的小利忽略治理国家。专门挖空国家的实力。
九千岁魏忠贤
所以天启皇帝没办法只能推出宦官震慑官僚集团。那么魏忠贤就是承担了这样一种角色。有人说魏忠贤杀了一批比较有名望的正直大臣。可是我们仔细看一下杀的人哪个不是和党争有关联的人,至少都是和东林党明暗勾连的人物。
东林党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代表的的新型官僚朋党,他们的出现可是把原来中的楚党,浙党给打趴下了。关键是东林党这般人不干好事,把控南方经济大权。整个明朝海运基本上被他们控制。
天启皇帝和他老子泰昌帝其实都是东林党扶持起来的。大家可查查明朝三大案的由来,以及大礼议争国本的大事件。背后都有东林党的影子。天启皇帝已经发觉东林党的野心,企图控制朝政。政由己出。真正堵塞言路阻止人才流动的其实是东林党。
最后朝廷收不到银子,就没钱发军饷,没钱赈灾。所以只能放纵魏忠贤,魏忠贤勾结的也是原来政党落败的官僚。说的就简单点,就好像两个人在别人屋里打架,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打得半死,打赢的在屋里又吃又拿还不给钱,主家没办法只能扶持打输的这个人干死另外一个人。
所以表面看起来是宦官张牙舞爪,实际上是代表的皇权,行使的是皇帝意志。所以天启那几年哪怕有天灾人祸也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骚乱。就是因为魏忠贤给朝廷攒下了银子。有钱才能好办事不是。
当然魏忠贤也不是那么无私,私下为自己捞点好处肯定会有的。关键是捞钱的同时也干点正事还发掘了很多人才。那时镇守辽东的孙承宗还有袁崇焕。没有宦官的认可如何才能镇守辽东防备满洲努尔哈赤,皇太极。孙承宗还是天启的帝师。他是最明白的人,所以躲得远远的。去和满洲后金国也就是后来的大清国去较劲了。还是因为有了钱,才能给辽东那帮军队发军饷。供应粮草及各种物资。
明朝灭亡还有个原因就是明末不止文官贪财敛财。武将同样也是。辽东的武将是勾结当地商人倒卖国家重要物资给关外满清。就是这时候对满清有贡献所以才有了所谓清朝的八大皇商。这又是独立于东林党之外的又一势力。
在这时候朝廷不是不知道,皇权下的东厂和锦衣卫可是以打探情报为主要任务的。也逐步在严加控制边疆。虽然不能彻底杜绝。但至少没有再败落下去。皇帝也不可能把边疆武将一网打尽,要不谁来打仗,谁来防守关辽防线。
所以看明朝天启朝虽有各种纷乱却也并没有达到那种天怒人怨的境地。朱由校虽没有朱元璋朱棣起死回生的本事,但也尽到了自身皇帝的本职。
崇祯吊死煤山
反观崇祯朝,天启临死让朱由检不杀魏忠贤。并有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遗言。朱由检偏偏派人处决清算了魏忠贤及宦官集团。虽是天子勤政,却也放开了文官尤其是东林党人的窃取国家财产的门路。任由文官党争,无底线的构陷,像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袁崇焕,杨嗣昌等名臣哪个不是因为崇祯皇帝偏听偏信的结果而冤死的。
以至于亡国之际哀叹出(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甲申年变,崇祯吊死煤山。明亡。身死国灭身边只有一宦官王承恩陪伴左右。在这之前特意专门派人厚葬了魏忠贤。
后世又有人评价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