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据说,微信通讯录最多可以加到5000个的好友。这么4庞大的数据,对于一类人来说,是好事,那就是做微商的。
为了加好友,他们是费劲了心思,绞尽了脑汁,利用各种方式,如软文放个二维码;转发加好友送礼品;扫街找目标对象,尤其是带娃的妈,让你扫下二维码,然后送孩子一个气球,竹蜻蜓之类的小礼品。
我曾碰到一个无缝切入的加法。
在超市挑选芭乐,这时一个大姐迎上来,一张嘴就问道:“你也爱吃芭乐?”“是啊。”我礼貌地回应了下。“本地爱吃芭乐的人很少,大多接受不了这个味道。”“的确,我们家就我和两个孩子爱吃。”
一下围绕着芭乐,两人很自然地聊了起来,一边各自把选好的芭乐装进袋子里。准备要走,大姐掏出手机,“要不加个微信吧,这么爱吃水果,也是缘分。”
本想找个借口脱身的,没想到她又说道:“我不做微商的。”好吧,就这样加了微信。
后面查阅了她微信分享的内容,除了她在专柜上班时偶尔发的产品广告,剩下的就是她亲手做的各种美食分享,也无推销的意思,看来的确只是个爱生活,爱分享的纯粹者。
无公害,也就保留至今,但从未微信联系过。
相对于那些浑身解数要拉拢你的人,这种陌生到微信相识,还是比较温和的。
02
微信的好友,有一部分,就是这样稀里糊涂或是不经意间加了,如果没有备注,又或者从未联系过,时隔一阵,你看这个微信名或是头像,根本毫无印象,疑问也就产生:“这是谁”“什么时候加的好友”。
能否加到好友,在于被要求者的意愿。有些人认为相识便是缘分,广交朋友,加下又何妨,说不定点赞时用得上。有些人却很谨慎,跟你不熟,干嘛就留了联系方式,还想看我的朋友圈。更谨慎的,可能还会权衡周旋下,加还是不加,得想想,有没必要,有无后患。
于是,就会出现通讯录上的数量悬差。
有的已经超额,隔段时间得清一清,要不新友加不进来。有的细心分了组,认识的、常联系的、不认识的、工作的、亲友的。有的就存了那么些有联系的名单。
微信就是个工具,最初是通讯用,后来成为物品分享圈,再后来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交友、支付、凭证、传文件、打车订票等等,越来越多。
发个视频,就可以天南海北,24小时看到不在身边的他。建个群,几分钟就可以通知到位,让一伙人知道该知道的。发个圈,关注你的人,很直接地知道你的近况,也知道你想传达的资讯。
以前是小心谨慎地掩藏自己,微信刚出来,便兴致勃勃地展示自己。
03
各种晒,各种公众号文,各种转发,各种被拉进的群,各种复制黏贴的消息……当这些排山倒海,一浪又一浪地涌来时,审美疲劳了,确切说是新鲜劲过了。
你会发现,那些不怎么联系的人,微信加了一年两年,你和他仍然没有说过一句话,哪怕是过年时,发个春节快乐的表情,也懒得。
后来,游玩的美景,好吃的美食,有趣的文图,也不爱发圈或是转发。自己看就好了,干嘛发,人家又未必喜欢。
再后来,你发现,不仅仅是你,连你身边的,朋友圈的,都是这样。朋友圈里经常有更新的,还是那些坚定的微商小伙伴,又或是需要点赞的求助。
原来:自己的圈子,最初是怎样的,表面热闹后,还是恢复了老样子。
能聊上的,依旧是那几个死党,不是加了好友就是好友,依旧是要保持互动。
爱喝酒的,依旧是那几个酒鬼,微信哪能尽兴,依旧是要出来会会。
爱观景的,依旧是要出门走一走,圈图哪能替代,依旧是要自己亲身体验。
所以说,有5000个好友,那又怎样!最多说明你积累的多,证明不了好友多,人脉并非广,路子也未必多。
真正的社交能力,仍然需要人与人的走动往来,或是推心置腹的相处。绝非,留个联系方式,发个表情,点个赞,就走近了对方的生活圈,走进了他的好友圈。
1个真心实意的好友,远远胜过冠冕堂皇的数字朋友。
微信好友如何添加,是你的自由,也是你的权利。但是接不接受,同样也是对方的自由和权利。彼此尊重,才能达成微信好友的第一步。否则,即便先给了你面子,加了你,你能保证,日后他不会删了你。
有心计的接触,如没有用心的经营,最终还是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