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译文: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三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诗证: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埋子赡亲不得法,儿幼何辜难成牙。奉天幸得釜金下,母活子存团圆家。
孝道故事,惊天动地,天感地恸。郭巨的埋儿奉母故事必定列为其中之一。原文中“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让我们读来汗颜,值得我们今天深度思考与生活的感悟。孝道与养道,这个话题很是让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为难。尽孝道时,双方父母至少4个以上,而在抚养孩子时,也是两三个。社会发展快,工作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很大。不少年轻人在孝道上没有成功,而在抚养孩子上也做得不尽人意。两相不好,自己心里还很自责。
郭巨的埋儿奉母,孝道心意可嘉,但具体做法不能让人苟同。类比到今天的孝道上,为了孝道父母,难道我们就不能抚养孩子了?如果一对夫妻不生育孩子抚养孩子,这更是不孝道的事。因为不做父母,不知父母的操作和辛苦,我们又如何去孝道父母呢?所以,孝道与抚养孩子两者都重,平衡发展,孝道亦养道,养道也是孝道。
在今天我们的家庭中,由于历史原因,独生子女不少,兄弟或姐妹等两人也有之。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年轻人对传统的孝道与抚养孩子的问题,甚至是婚姻的事,考虑与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自由化,传统的美德慢慢地变成了一种笑话。这是不对的。希望我们中年人更多来教育和教化我们的孩子,也同样来教育下一代代,包括国家的教育也应该对此加强,社会舆论更得向良好的方面引导,让年轻一代接受或更好地发扬孝道与养道。
孝道与养道,看起来矛盾,实则一体。郭巨埋儿奉母,只是做到了孝道,没有做到养道,这是不正确的,今天我们应该对此批评并指正。就郭巨来看,他尽了孝道,如果他的母亲知道把孩子埋了来奉养母亲,他的母亲还能安心于家庭吗?父母不安心,郭巨的孝道也就失去了意义。另一个方面,郭巨不养育孩子,他能体会到父母抚养他时的真实体会和感受吗?自己不养育孩子,没有切身的体会,自己也不可能真正的感受到孝道的真义。所以两者是统一的,是一体的,是一树上的两果,同根同源。孝道也是养道,养道也是孝道。以下的孝道的含义,都包括着孝敬父母和养育孩子。
在当今的社会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把孝道做到更合符现实意义呢?在对孝敬父母,养育孩子上,我们更多的年轻人进行了做选择题,并绝大年轻人家庭选择了养育孩子,轻视孝敬父母,把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几乎放在孩子身上,对老人关注关心比较少,甚至没有,甚至很多的老人都在为孩子的孩子活着。造成的不良好影响是老人比较累,老人没有幸福感,老人的时间和精力也都跟着年轻父母的心思,放在孩子的身上。另一个方面,家庭的注意力在幼儿的孩子上,孩子的性格和心理不正常的,在家里很多孩子只有知道索取,小小孩子自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这都是年轻父母和老人的过度关爱造成的。
在我们把孝道的真义拓宽变大时,年轻父母应该是抚养孩子,孝敬父母。比较合适的方法,父母双方,或是双方父母还能独立生活时,年轻人都自己养育孩子,三四岁进行托儿所,让孩子在孩子的圈子里生活,这样老人和孩子都可以正常生活,不至于老人带孩子累,孩子也不会受到老人的溺爱。
借这个话题,年轻人晚婚晚育,其实这也是不是孝道的表现之一,还是比较重点的,晚婚者,他本人应该是责任心不强,自我意识大于家庭和社会责任。以下我们来分析一下。晚婚者,一是自我认为我的青春应该享受,年轻年纪,好好在社会上与现年人交流,积累社会经验,只谈恋爱,不结婚。这本身就是自我享受的表现,难道不是吗?再者,晚婚者,生育孩子也相对更晚了,此时的父母年纪更大了,精力和体力都相对不济了。这时还需要父母来帮忙看护孩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父母的索取,对父母的不尊重,对父母的不孝敬。还有,晚婚者,孩子与父母的年纪相差较大,父母对孩子的代沟更大,对孩子的成长形成不良影响,老来得子,子未必器也。就此三点,晚婚者,不孝道之人也。个人愚见,读者如有不适,请多包涵。
小结如下,孝道天下,也是孝道自己。孝敬父母,先做人之父母。欲为人之父母,自己成年婚可。婚可抚养孩子,养育孩子,才知父母养育我们的心境。以心比心,心心相生,心心相应。孝道于人,于自己,于家庭任何人,同理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