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伢子望过年,大人盼插田。 ”这是我们老家的一句俗语。一个“望”字道出了孩子们对过年的期盼。
在80年代,物资还比较匮乏。只有到过年,孩子们才能一饱口欲。那个时候的零食没有如今的五花八门,置办的年货里,就那么几样。瓜子、花生、糖粒子,胡椒饼、旺旺雪饼、红姜。但就这么简单的几样,孩子们却是盼了整整一年,自然吃起来无比美味。
儿时感觉过年那几天过的是神仙日子,平时很少吃到的东西,在那几天可以敞开肚子吃。不单自己家里有得吃,不管去哪家串门,主人都会客气地摆出一盘零食来招待。
孩子们胡吃海喝几天的后果就是完全吃不进一粒饭,当然免不了父母的一顿数落:“叫你少恰点零食,要恰饭,哦里长得高咯!”
“随便她咯,过年这几天,莫港细伢子,大人都不想恰饭。”一般这个时候都会有亲戚、邻居在边上这么帮腔。
孩子们在这个时候,不管是多么温顺乖巧的,都会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因为不管孩子们怎么调皮,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父母都不会打骂孩子。孩子们自然就感觉好像拥有了一项特权,恃宠而骄。
不单是对孩子,大人们间好像都达成了一个默契,那半个月,不是深仇大恨的过节,一般不会找人吵架,也不会找人讨账。在这样的默契里,整个春节的氛围都是祥和热闹的。
过年的时候,孩子们还有一项非常重大的活动——送恭喜。大年三十,天一黑,孩子们就急不可耐地找家人要个塑料袋,或者直接背上自己的书包。然后邀上三五个小伙伴挨家挨户去送恭喜。本来三五个小伙伴,走着走着很快就聚成了一群。
儿时,都是泥巴路,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又是风又是雨,路面湿滑。因为天黑,经常有小伙伴走进了别人家的粪坑,或者落到了臭水沟,摔得满身泥巴是常事。但这些都阻止不了孩子们进行这项活动。这些小插曲,日后都会成为那个小伙伴一年的笑柄。
每次还刚到别人家前坪,孩子们就齐声喊:“恭喜哦!”,这个时候,主人就会马上提着零食出来,大门口挤满了小脑袋,一个个扯开袋子,主人则笑嘻嘻地给孩子们派发,得到零食的则自动退到一旁等待同行的伙伴。孩子们出门后,也会比较哪家大方,派发的零食多,哪家派发的东西好点。
有时候,走得比较远,还去到了相邻的乡。有些主人还会亲热地摸摸某个小伙伴的脑袋问:“你是XXX的崽吧?都长这么大了!”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主人会额外再给个红包或者再抓一把糖果塞到那个小伙伴的袋子里。边上的小伙伴则眼巴巴地羡慕着,也期待能遇到父母的朋友。
孩子们走到实在走不动了,才念念不舍地带着满袋子的零食回家。一到家,先扯开袋子跟父母炫耀一番。再把战利品全倒在桌上清点。清点哪些是自己最爱的,摆弄一会,孩子们又会重新把它们装回袋子里,再神神秘秘地藏好。等到年过完了再拿出来享用。
孩子们盼的,除了吃,最高兴的是,有新衣服穿了。不管家里条件多么艰苦,父母宁愿自己不置办新衣服,借钱都会给自己的孩子置办一身行头。新衣服一般是年前买回来,但是孩子们绝对不会在年前就穿上。而是等到年三十晚上洗完澡后,才拿出来欢喜地换上。穿新衣穿出了一定的仪式感。
第二天,孩子们都还沉浸在穿新衣的喜悦里。一大早,装着随意地走到邻居家,其实是想得到邻居长辈的一句夸奖:“X伢子,穿咯身衣服就满好看拉!”得到表扬,孩子们才满意地离开。
这身新衣,孩子们都会舍不得脱下来,直到衣服领口,袖口起了黑壳,妈妈念叨几次,才念念不舍地脱下。
对于孩子来说,过年还有一件兴奋的事是玩烟花。家里置办年货的时候,一般都会顺便给孩子们准备点小烟花,彩珠筒、响炮、叫炮、线香烟火……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
孩子们把这些烟花看得比零食还要紧,舍不得拿出来玩,每次放,都会郑重其事地叫上别的小伙伴,一起来看 。
孩子们捂住耳朵,抬起头,嘴张得大大的,有些还会从嘴角流出口水来,欣喜地看着彩珠筒里冲出来一朵朵花,孩子们一边数着:“1、2、3……”直到冲出最后一个彩蛋,孩子们还有点意犹未尽,期待着从里面再冲出一个来。玩完的彩珠筒,孩子们则用来扮演孙悟空。挥舞着纸筒打打闹闹。
孩子们最常玩的一种是响炮,经常点燃丢到水池里,去听闷闷的咕噜响。还有些会把它放到烂泥堆里,炸得自己一身泥还哈哈大笑。也会偶尔拿来戏弄大人,丢在他们脚下。惹得他们哇哇大叫:“臭崽子,看我怎么揍你!”,一群孩子则嬉笑着跑开。
往事一幕幕,每次回想起来,嘴角总不由得浮起一丝笑。儿时的年味,是孩子们最简单的盼头,好吃、好穿、好玩。是一年到头盼来的满足感,是享受着父母亲友那份浓浓的爱意。是跟小伙伴一起成长最深的记忆。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