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第二节气,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节气特点
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忽冷忽热,乍暖乍寒,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习俗
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在这一天,不管下不下雨都充满着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人们也都在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乞求着顺利安康。如回娘屋、拉干爹、接寿等。
谚语
春雨贵如油。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水是庄稼血,没有了不得。水是金汤玉浆,灌满粮囤谷仓。有关雨水的天气谚语中,能够通过雨雪来预测雨水节气以后的天气,如“雨水有雨百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还有根据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更有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风化雨百日行”“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等。
节气养生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中医认为,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要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同时,还要预防“倒春寒”。这是因为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
这一预防医学可谓深得“思患而预防”之义。 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脾胃能消化五谷,是气血生养之源。五行中肝属木,在味为酸;脾属土,在味为甘。 春季肝旺而脾弱,饮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枣、菠菜、荸荠、甘蔗、茼蒿、山药等。风多物燥的天气易使口舌干燥,宜食果蔬及汤粥,如枸杞粥、红枣粥、银耳粥等,调补脾胃亦可用白菊花、决明子、西洋参等。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感冒。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物候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曾使用平气法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为基准,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开始融化。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