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时候只是纯粹地觉得搞笑,那是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再来看这部电影,收获以及感受已经完全不同了!
整部片子长达2小时40分钟,影片以第二主人公的角度回忆了三个兄弟大学期间的生活,由记忆回归现实,两个好朋友踏上寻找失散多年的好兄弟的旅途,而这段旅程揭开了他们以往的疑惑。
教育制度,人生,爱情,价值观,兴趣与理想,这部片子无疑有喜有悲的触及我们成长面临的各个问题,给我们一个仅供参考的答案,All is well。这部影片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励志喜剧片,完美得让我们几次热泪满眶,歌舞穿插同时独具印度特色,感染力十分强悍。
生活在号称印度排名第一的大学里的学生思想已经被传统的教育观念所消磨殆尽,而Rancho的出现说的夸张一点,是“具有颠覆性”的。他极度聪明、头脑灵活、性格开朗、成绩优异、灵机应变、不拘泥于生搬硬套却十分痛恨学校的教育制度,敢于对抗学校头号领导人Virus(号称病毒),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和这位校领导开杠,运用妙计反击了大二学长对新生的侮辱性的“洗礼仪式”,此后和两个室友(Raju和Farhan)成为亲密的好朋友,经常以嬉闹的行为对抗学校领导。而在此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细节,三个好朋友感情越来越浓厚,还结交了校主任的女儿Pia。
Pia与Rancho的爱情,滑稽的特色场景,古怪搞笑的恶作剧式的行径,加上华丽的印度歌舞,感人肺腑的话语和泪水,都是这部片子的亮点,可以说是每个镜头都运用的恰到好处。在笑声与泪水的同时,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部影片贯穿始终的是,“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给一切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人讲怎样才是真正的活法。兰切身上所表现出的“活得自我、活得自由”的精神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三傻》这部影片适合各种类型的人群观看。它给教育家们讲什么是合适的教育理念,给学海无涯的学子讲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式,给追求爱情的人讲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给潦倒穷困的人讲如何卸去压力轻装上阵,给称兄道弟的人讲什么是真正的兄弟大义…
以现实主义开头,用乐观的态度调侃那些存在多时的沉重话题,用调皮的方式代替粗暴的反抗力图改变令人窒息的制度和惯性,最终以理想主义结束。
影片不刻意讨观众开心,也没有做作的煽情,却会使人发自内心的哭完又笑,笑中带泪。
这种在异国电影里得到的久违的理解和宽容将每一个观众的心理防线击溃,让观众的久违童心重新萌动。终于明白从小被填鸭式的塞进大脑的许多信息,其中大部分是垃圾,很多所谓知识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教条使我们刻板,进而蠢笨,然后愚不可及,最终成为千篇一律的批量机械。那才是不同于影片中“三个傻瓜”的,真正的,无法逆转无可救药的呆傻。
影片主人公兰切敢想、敢说、敢做,为了自已的理想与现实抗争,并最终活出了自我。他的这种生活态度虽然具有相当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兰切身上所表现出的“活得自我、活得自由”精神却值得赞美。在当今教育界培养“听话的好学生”这种普适的价值观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这种追求个体自由发展和人生目标的实现的榜样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影片通过兰切这个艺术形象,告诉人们在我们每天机械、重复、单调的生活中,人类追求自由和真理的本性和改变自我命运的奋斗永远具有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
传统教育观念在追求同一、追求唯一、追求标准的教育过程中将学生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扼杀,应当得到彻底地改变。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乔(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乔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兰(Farhran)与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影片中表现的是一场欢笑伴着一场悲剧,笑声与歌声混杂,悲伤、紧张、感人肺腑的镜头接踵而来,情感基调并不统一,却给人带来不寻常的震撼。
开学第一天在课堂中,古板的老教授叫Rancho解释“Machine(机器)”的概念,Rancho回答道,
“机器是所有能减少人类劳动的事物,任何能简化劳动和节约时间的就是机器。
天很热,开一下按钮,一阵凉风——风扇,是机器;
和几英里远的朋友通话—电话,是机器;
几秒钟内进行数百万次计算——计算机,是机器;
我们被机器包围,从钢笔尖到裤子拉链,上上下下••• ”
可思维老套的教授却不吃这套回答,他的定义只局限于课本: “机器是由相对运动固定的由相互连接的零件组成的,意味着,功和能量的相互转化的装置”——这无非是盲目的死记硬背。结果自然是Rancho被赶出教室,而Rancho则以近乎反讽的回答令教授目蹬舌瞠,巧妙解决了自己的难堪,可谓滑稽趣味中不失思考的空间。
印度有着与中国相似的教育制度,同样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压力与恐惧引起的印度青年自杀问题(片子中Joy上吊自杀的场景,以及好友Farhan最终被迫选择跳楼的影段),无非让我们从歌舞喧嚣中又回归宁静的沉重。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些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压力的人,会颇感共鸣的原因。最终,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让人对人生也充满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