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30天里,我抛弃了以往的学习模式,从0开始从阅读开始学起。一直以来,我都有尝试着把自己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些晃然乍现的开窍,记录下来,把自己的见解或者说发现事情的本质,又或者忽然被别的事物触动引发的灵感发表出来。提起笔,写了一点,最后卡住了。总之,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参加了小冰老师的读书变现营之后,最先改变的是我的思维模式。一个职业读书人=储备的信息+他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这30天一路下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清清楚楚的记录下,一个读书产品经理的成长蓝图。一个读书产品的产生,我用费曼的读书方法去解剖它。一个读书产品是怎么样产生的?首先,肯定是发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因为不满一些现象,所以,就产生一种想改变那种现象的强烈愿望。使命,就诞生了。比如,我发现很多的孩子都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里长大。家庭的环境使他们感觉不到爱,原因就是家庭不和谐。家庭里没有健全的爱。那为什么没有健全的爱呢?大多因为父母的问题。我发现很多当了父母的人内心还是个婴儿。或者父母其中之一有个不成熟。他们也意识不到他们的问题。所以,要让成人意识到他们的问题,通过父亲或者母亲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展开一系列的改变补救。这里要开出书单,让人意识到自身的问题,然后做出改变,或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家庭成员的沟通,以此达到父母一致的愿望,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
定义了使命,接下来具体的操作,就需要用之前学的各项技能、自身的知识储备去完成这个产品的打磨了。比如列出书单之后要写听书稿,听书稿怎么写?写不出来就要回顾课程了,若想极速前进,就必须高频回顾。写不下去的地方,从头去看,就像费曼读书法,“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这里把读一本书改成创造一个产品,一步一步的去写,不会的回顾老师讲的,直到我完全知道了该怎么去写。
“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一个产品哪里不懂的,不知道怎么去写的,那就是还没理解产品的模式,当我创造出来了,所有的细节我也就理解了。
再比如写书评。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书评。书评主要发布的空间。还有要写书评,要快速读透一本书,用到的读书方法我都学会了没有?还有书评的写作轮盘,我要精密计算出每个创作环节。这些都精通了没?这些都是需要用行动去实践才能知道我到底卡在了哪里,卡住了就要回顾课程,直到能继续往下创造。所有的读书产品都应该遵循费曼的学习方法。
我在30天的训练营里,理论知识是学了很多,但是,真正去创造产品,暂时是没办法创造出来了。人的本质=信息+模式。这个信息储备,我是等于没有的,所以,这是我接下来要专攻的地方。一个读书产品的产生,要等待一个时机。只有在信息储备量足够、所掌握的技能足够多时才会产生。
“能积微者,速成”,平常要多积累卡片,在需要素材的时候才能快速找到可以写的东西。若想早点做出一个产品,先从一个一个小的细节开始做起!知道了一个读书产品的大纲,慢慢的去填补它,再修正它,最后再送到用户面前。
紧张的30天训练营结束了,每天也没了班委的督促了,心理落差很大。围观了优秀师哥师姐同侪们打造的产品,也观摩了他们是怎么把一个读书产品打磨出来的。我知道了跟他们的差距了,欲速则不达,我踏踏实实的去把我需要的储备跟模式积累吧。
最后用“若想极速前进,必须高频回顾”来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