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怜花
灭赵平燕之后,韩信部队基本上以休整为主。
汉高祖三年六月,刘邦强收韩信兵马,命张耳镇守赵国,同时拜韩信为相国,命韩信从赵征兵以伐齐国。
刘邦命韩信攻齐,其实并没报太大的希望,毕竟韩信手下是一帮没什么战斗力的新兵。而此时项羽所封的雍王、翟王、塞王、殷王、魏王、韩王、赵王、代王、河南王已被先后消灭,燕王、常山王和九江王也已归顺,刘邦和项羽已在荥阳形成对峙。
在刘邦眼里,齐国未必能强攻得下来,却可以像其他已经归顺的诸侯一样不战而下。于是,他派了使臣郦食其去游说齐王。
所以,当韩信部队还没到达平原县的黄河渡口时,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就打算停止前进。
然而,韩信生命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出现了,重要到韩信死前都还在惦记他。
这个人就是蒯通。
蒯通,本名蒯彻,范阳固城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在死后被改为通。
蒯通是一个职业谋士,靠耍嘴皮子见长。
蒯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当时武臣授命于陈涉北上扫荡赵地。蒯通立刻跑去游说范阳县令徐公,为其分析当前形势,解说利害关系,说服徐公向赵王武臣投降,接着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赵王武臣接受了范阳县令徐公投降,传檄千里,不战而下三十余城,其嘴巴上的功夫可见一斑。
游说完徐公后,蒯通一下子消失了五年,当他再一次出现上历史舞台上时,就是在韩信帐下。在韩信准备放弃攻齐的时候,蒯通献计鼓动韩信偷袭齐国,史称“乱齐之策”。
蒯通有雄辩的大才,他看透了韩信的弱点,说出的话韩信根据抵挡不了。
蒯通鼓动韩信袭击齐国的理由有二,第一,韩信受刘邦命令攻击齐国在先,现在虽然刘邦又派使者劝降了齐国,但并没有向韩信发出取消攻击齐国的命令。第二,郦食其一个说客,仅凭三寸之舌,转眼间拿下七十余城,而韩军作为一个将军,率领数万之众,费了老劲才拿下赵国五十余城。蒯通问韩信,难道你当将军带兵这么久,反到不如一介书生?
蒯通的说辞,第一层意思解决了韩信认为不能再攻齐国的顾忌,第二层意思摆出了韩信不得不攻击齐国的诱惑,凭韩信的政治智商,完全没有免疫能力。
可惜,蒯通其实是一个间谍,项羽的间谍。蒯通的计策,对刘邦有百害而无一利,给韩信挖了一个坑,一个要韩信命的坑,而最大的受益者,却是项羽。司马迁称蒯通出的是“乱齐之策”,那是站在了刘邦的立场,对项羽而言,这却是个一石二鸟的良策。
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刘邦争夺天下的经过。
刘邦占领三秦后,向东进军开始夺取天下之路,趁着项羽忙于齐国救火之机,迅速攻下魏、河南、韩、殷、楚五地。这个时候,刘邦碰到了第一个难题:如果继续向东进军攻占其他诸侯的地盘,可能会引起天下人的反对,如果其他诸侯联合,不仅东进难以成功,还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着急时候,一个叫董公的人为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为义帝发丧。
虽然义帝只是个傀儡,但他毕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却死于项羽之手。
当然,尽管义帝对刘邦不错,刘邦和义帝却并没有什么过硬的交情,不过死人向来比活人要有用,需要的时候为其发个丧,哭几嗓子,有什么关系,只要能帮到自己。
于是,在义帝被杀的五个月后,刘邦大张旗鼓为义帝发丧,亲自袒露右臂嚎啕大哭,号令全军哀悼三日,并遍发使者告知诸侯。
至此,刘邦目标明确且名正言顺。东进沿途的诸侯,能招降的招降,不能招降的只管名正言顺地讨伐消灭。
东进战役基本告一段落后,刘邦发动了彭城战役,攻下项羽的老窝,但很快,项羽从齐国脱身,杀回彭城,打得刘邦落荒而逃。
刘邦的目标是吞并天下,吞并天下不但要消灭项羽,还要消灭诸侯。短期内看,项羽还是不可消灭的,那个先逐个消灭诸侯吧。
可是诸侯能坐等你去消灭吗?你放着项羽不打专程去打诸侯,其行为就不再是名正言顺了。诸侯会不会向项羽联手?如何防止诸侯和项羽求救?或者说如何防止救火队长项羽多管闲事横插一刀?这是摆在刘邦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又一次被刘邦解决了,当然,解决的方法有点冒险。
彭城之战失利后,本可以一路退到咸阳的刘邦到达荥阳就停住了脚步。刘邦用自己作饵,吸引项羽攻打自己。刘邦敢于攻打彭城,已大大地激起了项羽的仇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刘邦完全可以脱离前线,回到咸阳享受太平。在与项羽荥阳对峙的两年半时间里,刘邦确实也曾三次离开前线,回咸阳处理国事,但很快又回到荥阳前线,他不能让红了眼的项羽失去攻击的目标。而同时,韩信则在外围逐个消灭诸侯,被刘邦牢牢地牵制住的项羽,对其他诸侯的困境就无暇顾及了。
所以,韩信的首要任务,就是配合刘邦整体的战略部署,消灭一切反对诸侯。刘邦拿自己作饵,并不是万无一失的,而是随时有生命危险。齐国投降于刘邦,可以和韩信合力南下击楚,解决自己的困境。这样的话楚汉之争或可早一年解决。而齐国是属于田家还是韩信,对刘邦来说并不重要。韩信偷袭“友邦”后,不但使刘邦失信于天下,还使刘邦少了一个盟友多了一个敌人,齐国完全倒向项羽。齐楚联军的实力占优势,又拥有天时地利,面临这样的局势,为保证齐地战事的胜利,刘邦不得不派出多路军队支援韩信,使得本来就吃紧的刘邦更加捉襟见肘。
战争,说到底只是政治的延续。蒯通作为一个职业谋士,擅长的就是这个,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势。立场决定行为,蒯通为项羽谋,献此“乱齐之策”无可厚非。对于韩信来说,在齐国已归顺刘邦的情况下,作为刘邦手下大将,已完全没有必要再行杀戮。韩信攻齐国的出发点,完全是想争夺功劳的一己之私。当然,还有一点,前面已经为张耳争取了赵王,接下来该为自己封王努力了,如果不打块地盘下来,怎么有机会封王呢?
刘邦对韩信就快忍无可忍了,可是韩信,自我感觉却越发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