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的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鲜有人知的背后故事
看过《战狼2》这部电影,都会被里面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深深的震撼,在强大的祖国面前,不管身在哪里,都感到非常有安全感。也许会有人认为这句话起源于汉朝,在强大的汉武帝时期,但是事实是怎样呢?这背后的故事是鲜有人知,那今天就跟着编者探一探究竟吧!
1
其实这句话是起源于汉元帝时期,当时匈奴内部分裂,弟弟呼韩邪单于降附了汉朝,而他统领的部落称为南匈奴。哥哥郅支单于是北匈奴的首领,但是他一方面怨恨汉朝,一方面也想要帮助自己的弟弟呼韩邪单于,所以就把汉元帝派遣的使臣谷吉等一百多人都杀了。
但是这些汉朝的使臣来北匈奴的目的,是送郅支单于的儿子回家,当时他的儿子在长安做人质。两国未战之时,郅支单于就斩杀使者,这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郅支单于杀了汉朝使臣之后,他就率领了众人往西直奔康居,康居亡因为看到郅支单于势力比较强,和自己的距离又比较近,为了能够和郅支单于搞好关系,所以就想要嫁女联姻。
本来康居国王是想要靠郅支单于的影响威吓一下邻国,结果是,在打了几次胜仗之后,郅支单于是更加的骄横无礼,在寻找借口杀了康居国王的女儿及贵臣、人民几百人。
在后来,汉朝派了使臣三次向郅支单于索取谷吉等人的尸骨,但是郅支不肯给,还派人困下使者,百般的辱骂。这就有了郅支单于被“虽远必诛”的命运。
2
在建昭三年(前36年),这时陈汤奉命到了西域。他到了西域之后,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骄横一时的郅支单于的最后死期。
陈汤是属于文武兼备的大才。只是他年轻时家里比较穷,就算是来到了长安做官运气也很差,所以就多次上书,请求把他派往外地去。
而这时汉朝要派新的西域都护,派了甘延寿,陈汤作为西域副校尉的身份一起去。
一直到了西域都护治所以后,陈汤就对甘延寿说:“郅支单于这个人很是凶猛,他喜欢四处征战,并且是屡战屡胜,要是一直这样不管他的话,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祸患。要是我们能够调动屯田的兵士,再加上乌孙国的士兵,出其不意的攻城,那么就会让他无处可去。这样就能够成就千载之功。”
甘延寿觉得陈汤说的很对,就上奏了朝廷,请求出兵攻打郅支单于。
而陈汤就说:“朝廷里的那些公卿大夫议事,只是嘴上说的好听,所以我们的计策他们是不会同意的。”
但是甘延寿作为西域都护,坚持要上奏。
正好,这个时候甘延寿生病了,还是长时间都没有好,有些日子没有入府主持政事,这时陈汤就擅自做主,他假借了朝廷的名义来征兵。
到城外大军在纷纷调动之时,甘延寿才发觉,就想要外出制止。陈汤这时就怒斥甘延寿说:“现在已经集结好了人马,你要阻拦吗?”
甘延寿无可奈何之下,就只能和陈汤一起点兵点将,总有4万多人,而且大部分还都不是汉军,而是当地小国的兵马。
3
就这样,在汉朝联军到达康居国后,陈汤、甘延寿严禁军人抢掠当地人财物,还与当地的康居首领饮酒为盟。之后,汉军一直是势如破竹,直接杀到了郅支单于城。
在汉兵突然出现之时,郅支单于这时就惶急失措,就赶快派使臣问情况。
陈汤就说:“皇上因为可怜你远离家园,只能在康居境内居住。现在派了西域都护来把你一家给接回去。而我们也是怕惊动您,所以就直接来到了城下。”
就这样,双方的使节那是一来一往的回答。在甘延寿、陈汤觉得时机差不多之时,就突然变脸,开始派兵攻打。
本来郅支单于在知道汉军来的时候就想要逃跑,只是他因为怀疑康居人怨恨自己做了内应,一直在犹豫。
还听说了敌国乌孙及其他城郭国都出兵帮助汉人来讨伐自己,这也让郅支单于感到没有地方可逃。
而在郅支单于跑出了城外,并没有逃跑,而是又回到了城里。还亲自到城楼上指挥战斗。可不幸的是他被一支箭给射中了鼻子。还是勉强支持,才能够逃回到内城。
后来联军大举攻城,城墙被毁的差不多了,汉军也推着高大的攻城车,攻进了土城中。就这样,外围来援的万余康居兵先拍马逃走。汉军的背后在没有了敌人,也更加的勇猛。
在联军士兵攻入城内之后,匈奴残兵只是勉强抵抗。而郅支单于因为脸部中了一箭,导致流血过多,没有力气抵抗,被捅死了。郅支单于的死亡也意味着这次战争的结束。
这次战争的胜利充分的向世人展示了明目张胆冒犯大汉的人,就算是离得再远,也是一定要诛灭的。
编者认为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正是因为国家的强大,因为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让我们能够有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所以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的强大,应当让自己变得更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忘历史,铭记前人的功绩。对此,小伙伴有什么看法呢?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