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曾否参考过自己的价值观嘛?
有些时候,我们被给予了一个目标,在设想我们站在破釜沉舟的境遇里,再赋予自己背水一战的勇气后,满怀着热情为目标赴汤蹈火。可是你会不会总在关键的时刻,或某一时刻里忽然就停下来,有且只能遥遥的观望那个明白无误,就展示在那里的答案,却无论如何也跨不过你和答案之间的沟壑,触碰彼此。让你迟迟做不了决定的、采取不了行动的除了生来对未知的恐惧,你是否内审过——当下你走的这条路,当初设定的那个目标,是否和“对于当下的你来说那个最为重视的价值观”相匹配?
在贝特朗,这位挪威顶级的心智训练师的作品《你远比想象中强大》中给出了这样一个小例子:
曾经有一位客户告诉我,他一直梦想着自主创业。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并和他深入探讨一番。过了一会儿,我问他,他最重视的价值观是什么。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了结论,安全感是他最重视的价值观。实际上,这一点对他来说即为重要。我提醒他说:他的梦想是自主创业。他立刻认识到,创业意味着冒险和应对不可预测的挑战,因此,他的目标和价值观发生了冲突。
当我们看到了自己当前最重要的价值观,我们也许就会明白阻碍我们止步不前的一个原因,如此我们便能尽快的给自己一个新的目标,让自己尽力地接近真相的面貌。而当我们审视到对于当下的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时,我们同样也会捕捉到当下我们的需求是什么。面对“需求”,倘若我们一时不知何处下手,也许可以借鉴著名心理学家给出的“马斯洛需求理论”。
但就像“马斯洛需求理论”给出的那样,人的需求不是一层不变的,且需求的顺序并非必然按着理论给出那样依次乖乖的出现,当我们当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但是我们过去设定的长期目标一时无法改变时,该如何呢?
不如,我们不改变目标和当前需求或是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冲突,而是不断提升在追求该目标的过程里的由其他可控因素带来的“安全感”,从而不断地减少“威胁感”,从另一个方面不断地满足我们的“需求”?
例如,当下的你最重视的是“安全感”,但是你希望去更大的城市或是欣赏的国家不断的提升自己,我们可以在追求目标的“日常生活里”不断增强个人的“安全感”——舒服的穿着、放松的居所、轻松的音乐、信任的朋友甚至是设计审视工作环境等方面不断添加“舒适感”从而减少目标本身带来的“威胁感”。
(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希望接下的实践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卷吧)
你绝不能放弃,因为苦难终会过去
一切皆有尽头。每一天,没一周,每个月,每一年,都会走到尽头——职业生涯会结素,爱情会消逝,生命也会终结。
可就是“结束”反而带来了“重生”。
也许明天我们将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主持,完美主义者和未知的突发情况让我们倍感压力,但想一想每天总是会结束的,而任务也必然会在第二天再次躺在床上休息时,一切尘埃落定——你一定已经完成了任务,无论它是以怎样的表现或是形式展现的。你就能发挥自控力,调整生活习惯,拿出优异的表现来。
当你审视你自己的人生时,你就会屏蔽身边所有的噪音。当我们试图弄清哪些东西才是必要的——有些价值观必须存在,有些需求必须得到满足。我们就能慢慢看见自己生活的重心,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节奏。
祝我们都“脉动”回来,成为自己生活演奏会的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