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象,指的是形象。
好的文章,要善于塑造形象,形象要鲜明,形象要丰满。
在文学鉴赏中有一句话,叫做“形象大于思维”。它的正确解读是“ 指读者因作者所塑造的形象之形象生动而超越了作者原先所设定的思维框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产生了自己个性化的新想法”。但是,今天我们不讲这么深,望文生义一下,塑造一个鲜明的形象比你要表达的思想更重要。
人,其实首先是感性动物,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味觉、用触觉去感知事物,然后才是理性动物,用思维来判断。譬如别人为你介绍对象,只要介绍的对象是陌生人,你首先在乎那个人的容貌,五官对不对得起观众,四肢是不是正常,有没有驼背……如果有这些问题,估计你是一票否觉。当然,是熟人另当别论。我就见过高中学生谈恋爱的,一个正常的还算标致的女生和一个右手残疾得比较厉害的男生好上了,我总在想那个女生脑袋进水了。当然脑袋进水的不止她一个,就连翁虹脑袋也进水了,28岁嫁给了82岁的杨正宁; 外国也有,梅拉尼娅·特朗普就是,美国著名的模特,2005年嫁给了比她大25岁的特朗普。当然,这要剔除一些因素,比如,情感的因素,经济的因素,权力的因素等等。
扯远了,回到正题上来,好的文章,先得有一个鲜明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有了好的形象,文章就可能立起来。
这个形象,是什么呢?
首先,它可以是人物形象。
这个可就有话说了,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当然我也没打算说,你写人物形象,就得写这个人物的“不一样”出来,专业术语叫做个性。怎样去写,方法老多了,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都能用上,都有帮助。我们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只知道用事件来刻画人物,并且都是自己叙述,自己概括,自己贴标签,这个很不好,一看让人生厌。高一年级的学生,写人物,好好学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物塑造非常成功,综合运用了多种技巧,当然文章是述评性质的。如果记事的,建议好好阅读《鸿门宴》中的“樊哙闯帐”一节,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非常生动,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之鲜明,远远超过对刘邦项羽的刻画。
要想人物形象鲜明,一要明晰人物个性特点,围绕个性特点选材,二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法,更重要的是让人物“动”起来。
难点是选材。选什么材也就是通过一件什么样的事来表现他的个性特征。我们天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似乎成了“无米”之妇。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是多观察生活,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学生也有学生的圈子,学生也有学生的酸甜苦辣,学生也有反映自己生活的伟大作品。还是那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第二是多阅读,阅读能增长我们的见识。通过阅读,可以补齐我们的短板。向名著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各类人,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知道他们喜怒哀愁……多阅读,我们就能迁移,化名著为己用。如《包身工》中有关起床的描写,包工头的催促,包身工的睡眼惺忪与慵懒,冲下楼梯的快捷,如果我稍加改变,与我们高中生活起床何其相似!第三,勤练笔。熟能生巧,写多了,自然知道如何发力。
其次,是事物形象。
这个事物形象,与前面讲的人物形象有着区别。有人说,人物也是事物呀,说通俗点,人也是东西呀,这说的还不是一回事?这么理解,确实是一回事。我说了,我说的不是这个。这个事物形象,它并不是文章要介绍的对象。它只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或者只是凝聚作者情感的一个容器,或者承载作者情绪的一个寄托。这个事物形象的出现,比起一些干巴巴的说教有意蕴得多,有诗意得多,也有美感得多。这样的文章,我们看了很多,比如,《白杨礼赞》,《小桔灯》,《背影》,《朱德的扁担》,《项链》,《麦琪的礼物》……你看,如果都这些标题改一下,直显主旨,估计会大打折扣。
在处理的时候,一种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要处理好两个写作对象的关联,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只有把象征物的特征挖掘出来,并且形神皆备的表现出来,这时形象就成功了。譬如,《白杨礼赞》,闭了眼睛,白杨树的形象就浮现出来了,“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呵呵,不要说了,文章已经立起来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一种是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通过小的题材反映大的情感、大的主题,譬如,《背影》,通过父亲攀爬月台的特写,反映了父爱的深沉。一种是线索的运用。要学会根据这个物件构置情节。譬如《项链》,就是围绕项链展开,借项链,丢项链,买项链,还项链,项链是假的,通过项链这个故事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这个事物形象塑造成功,使得文章含蓄隽永,同时又印象深刻。
还有就是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自然景物,一是社会环境。
自然景物又称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了、性格、心情等都有不少的作用。社会环境往往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的背景等。景物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倾向,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流派。
比如《边城》中,“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了”,表明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作者所写的景物都是湘西农村极为普通的东西,它为人物活动创设了一个舞台。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中作者笔下形成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淳朴自然而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到了家边了,翠 翠跑回家去取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大家都睡着了,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效力。这画面寂静,淳朴,伤感、美丽,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景美,人也美,这便是沈从文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也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这只是举了一个冗长的例子,其实每一个作家都在反映社会生活,这个生活理然当然包含了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而这里的一切,构成的景物,也是独特的,寄寓作者美学理想的。
如何去写?一是服从于主人公生活的需要,服从于文章的主旨的需要;二是作者的美学思想决定,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决定什么样的场景,就好像一个建筑师,他的审美观影响着他的建筑风格。
如果文章有了这些“象”,我想,应该会流之远矣!